想到自己可能會變成一個普通的農婦,柳氏就滿心的焦躁與絕望。
不同於柳氏的如喪考妣,馬氏和常氏都喜上眉梢。
周耀祖不去書院讀書,立刻就能省下一大筆錢,一年足足有二三十兩銀子哩。
那可是全家人勒緊褲腰帶,吃糠咽菜,好不容易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啊。
這些錢若是省下來,家裡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就算婆婆會存起一部分,可還能有一部分用到家裡啊。
至少,能讓一家人吃飽飯吧!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周耀祖不去讀書,應該會找個差事幹,這樣也能掙點錢。
馬氏和常氏嫁到周家好幾年了,心裡對周家格外優待周耀祖、乃至整個大房,心裡不是沒有意見。
周耀祖花了家裡絕大多數的錢也就罷了,畢竟人家是秀才公。
誰家的秀才公會挽著褲腿下地幹活?
馬氏和常氏骨子裡都有著對讀書人的敬畏,但看到周耀祖不幹活卻還能吃好的、穿好的,還能有人伺候,再看看自家男人,不但要下地幹活,農閒的時候還要去城裡打短工。
賺的錢,一個子兒都落不下。
她們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特別是看到同是兒媳婦的大嫂,每天穿著美美的衣服,啥活都不幹,婆婆連一句重話都沒有,更不用說打罵斥責了。
偏心啊,不公平啊,馬氏背地裡沒少跟常氏嘀咕。
常氏沒有生兒子的時候,底氣不足,不敢多說什麼,甚至還會幫著柳氏辯解:“大嫂家裡有錢,她過門的時候,嫁妝也很豐厚。”
人家穿的是自己的陪嫁,妯娌們如果眼紅,那就只能怪自己沒能投個好胎。
這話,也是譚老太用來堵馬氏、常氏這兩個兒媳婦的話!
不過在生了兒子後,常氏覺得有了底氣,也會在馬氏抱怨的時候,附和兩句:“是啊,大嫂是有錢,所以人家能穿好的、吃好的。可她也是周家的兒媳婦,該乾的活,還是要乾的。”
怎麼能覺得自己是秀才娘子,就高人一等?
不但不幹活,還瞧不起他們這些幹活供養大房的兄弟妯娌?!
這些還不算什麼,最讓馬氏和常氏覺得受不了的是孩子們。
大房兩口子,一個是秀才公,一個是富商千金,所以他們能夠享受種種優待。
可大房的三個孩子呢,憑啥也能不幹活,還能去上學。
都是周家的孫子,怎麼就分了三六九等?
自家這邊,孩子連飯都吃不飽,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幹活;
而大房那邊,個個教養得像有錢人家的少爺、小姐,不幹活也就算了,顯德、顯誠兩兄弟一到了五六歲就被送到了私塾讀書。
私塾的費用不高,可每年也要花費二兩銀子哩。
兩個孩子就是四兩,這還不加上筆墨紙硯等費用呢。
這也是馬氏最不忿的地方,明明她的大兒子顯仁跟顯德、顯誠年齡差不多,怎麼他們能上學,自己兒子就要去下地幹活?
自己男人已經這樣了,馬氏可不想自己兒子也像他老子一樣沒出息。
所以,這幾年,馬氏沒少攛掇周耀宗跟家裡提,讓自己兩個兒子也去讀書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