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聲不停,大股的兵馬似乎一直往太子河一帶追擊,還有不少兵馬渡過太子河,往更南的方向追過去了。
很快就會進入女真和東江的僵持地帶,皇太極並未感覺可以把這一股逃敵全殲。既然東江兵先大張聲勢吸引了駐軍追殺,然後又派小股兵前來突襲,後來的必定是精銳中的精銳,很有可能是毛文龍和諸將的內丁,這些人也必定熟悉地形,恐怕會很難將其追殺乾淨。
現在要搞清楚的就是湯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沒有大汗諭令,為什麼是嶽託而不是代善主事,要知道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就算在湯池,二哥代善出身高貴,實力強勁,又曾經被任為繼承人,不是被皇太極等人陰了一下,代善就是當之無愧的汗位繼承者。
當然也是當初努爾哈赤自己決定的結果,代善已經掌兩紅旗,年高望眾,自少年青年時起兵追隨,屢立戰功,在八旗裡實力相當的強勁。
如果再久在儲位,兩黃旗的貴族大將必定會與代善勾連,這樣時間久了,努爾哈赤自己都難保權勢。
還好代善性格不似褚英那麼強勢,否則很難說會不會變成第二個褚英。
代善被廢儲位,從此女真不再有“太子”,然後就是皇太極成為眾望所歸,在有議政頭銜的和碩額真之中是當之無愧的一個。
代善本人也認可了這個決定,並且放任薩哈廉和嶽託與皇太極交好,雖然代善本人自恃身份向來對皇太極不假辭色,但其諸子與皇太極的交好還是說明了一切,最少在現在這個階段,兩紅旗肯定支援皇太極。
這是事變之前的狀態,詭異的一夜過去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還是沒有揭曉,一直到天明之後也沒有第二騎塘馬出現。
還好鰲拜等人的動作相當迅速,很快白甲纛章京圖賴率正白旗的三百多白甲趕至,還有楊古利,鞏阿岱,穆克譚等皇太極的心腹將領隨白甲一起趕至,他們也各帶自己牛錄下的精銳,在一夜之間湊起了五百多人的精銳兵馬。
接著正藍旗的屯布祿與愛巴濟也率白甲和自己牛錄下的精兵趕至,與皇太極所部合兵一起,湊起了一千多人的兵馬。
此前皇太極和莽古爾泰身邊只有幾十個護兵,所領兵馬是兩黃旗下的護衛和牛錄中抽調出來的馬甲和步甲,原本就是隨行護衛老汗的護兵,他們只會依老汗之命行事,接下來會聽命各牛錄的本主,他們的牛錄額真只會聽自己的主子的話,也就是多鐸和多爾袞,阿濟格三兄弟的話。
這也是皇太極和莽古爾泰不敢隨意折返的原因所在。
如果發生政變,出了大事,自己所去之處沒有一點兒過的去的武力,那就是輕率魯莽之舉了。
此時道路上趕赴湯泉的人極多,很多都是各旗的親貴將領,人們看到皇太極的旗號都是自覺跟隨前來,到辰時前後,貝勒濟爾哈郎和滿達海,博洛,尼堪等人俱是趕到,阿敏等一些親貴駐所較遠,一時不能趕至。
濟爾哈郎在鑲藍旗下,有自己七個牛錄,他也帶著一百多白甲和護兵前來,見到皇太極,這個三十出頭的貝勒便大聲道:“八哥,不管發生何事,我一定站在你身邊。”
皇太極心生感動,卻道:“此時不要說這些,我們往湯池趕吧!”
莽古爾泰斜眼看了濟爾哈郎一眼,心中卻是對皇太極有些羨慕。
濟爾哈郎也是左右阿敏態度的關鍵之處,阿敏和濟爾哈郎都是舒爾哈齊之子,與皇太極等人是堂兄弟的關係,舒爾哈齊早年與努爾哈赤一起起兵,其軍事才能不在兄長之下,所以在八旗中有極為強大的實力。
努爾哈赤用長子褚英牽制,並且多次分旗,掠來的丁口多半補充給自己,先是黑旗和白旗,然後是黃旗紅旗白旗黑旗,後來改黑旗為藍旗,再分正鑲兩色,將一部分兩旗,兩旗分八旗,一直在努力削弱舒爾哈齊的權勢,後來最終兄弟相爭,舒爾哈齊敗下陣來,並且沒有保住性命,被努爾哈赤秘密、處死。
其子阿敏和濟爾哈郎卻安然無事,阿敏是因為一直效忠努爾哈赤,濟爾哈郎無事則是因為其一直在努爾哈赤於佛阿拉的汗宮中生長,和皇太極等大汗諸子一起長大,並且濟爾哈郎與皇太極的關係極為親近,兩人情誼極深,不止是在天命末期濟爾哈郎一直堅定的站在皇太極一邊,在崇德時皇太極暴崩而死之後,濟爾哈郎其實也是支援太宗一脈,只是沒有堅定的支援豪格,避免過於危害自家的安全。
如非濟爾哈郎,順治是無法繼位,根本輪不著他,所以在順治年間濟爾哈郎去世之後,順治最為悲痛,親臨濟爾哈郎的府邸,哭嚎送行,然後停朝七日,封贈叔父和碩鄭親王,這是有清一代唯一的一例,也是親王所能達到的頂峰。
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當然不算,其死後受到了嚴厲的清算,而濟爾哈郎卻是生前尊貴,死後哀榮,多爾袞和他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得到濟爾哈郎的明確支援,說明鑲藍旗的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