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視大明為自己的責任,對兄長百般挑剔,對自己則抱以厚望。
幾十個穿淺黃袍子的宦官出現在人們眼簾,兩側是一些騎馬的錦衣衛官在護衛,信王的儀衛在京師也是相當的排場,大學士加在一起也比不過。
如果皇帝有皇子,信王早就會被文官們上書攆出京師去之國了,但皇帝遲遲無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投注在信王身上,視其為未來的國君,不僅沒有人提起叫信王之國的話,在各種待遇排場上,也是越來越高抬信王幾分。
在這樣的儀衛開道之下,少量的路人已經早就閃避在一旁,天氣炎熱,信王坐的是通風極好的涼轎,王承恩等幾個信王最信任的王府宦官站在轎子兩側。
其後又是數十個護衛跟隨,在過百人的簇擁下,信王大轎一路抬到王府中門,上了臺階繞過儀門,到了二門附近才把轎子放下。
府門內外稍許混亂,很快也就平靜了下來。
十六歲的信王已經長成了相當健壯的青年模樣。
個頭不高不矮,面板很白,眼睛大而有神,鼻樑高挺,五官搭配的合理而協調。歷代皇帝未必會在意皇后的家世和長相,但一般生下皇子的可未必是皇后。
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弟都是由時為太子的光宗皇帝與身邊的選侍所生,那都是挑選出來的頂尖的美人,不需要講德才,由於是側室,所以以相貌為佳。
歷代都是如此,皇室的基因當然不差,在十幾歲的少年時還沒有被養尊處優酒色無度的生活摧毀掉身體和相貌,信王整體看起來就是一個俊美的美少年,英容挺拔,令人一看就產生不小的好感。
比起兄長天啟皇帝,信王最大的優勢還在於身體健康。
並不是民間的那種青年男子的壯實,信王還是有些偏瘦弱的,但在合理的健康的範圍之內。他的手也是纖細白皙,這也正常,這是一個連洗臉水都不會自己打的最頂級的貴族。
相比起乃兄天啟,信王只是一個正常的健康的貴族男子的樣子,精神體力都處於少年往青年過度時期,讓人想起松樹,茁壯挺拔。
信王的缺陷就是過於年輕,不過天啟皇帝怎麼也還能熬幾年的樣子,況且天啟即位時也只有十七歲,沒有幾年就掌握了大局,對信王朝臣們也寄予更大的期望,最少信王明顯的更有自制力,每天在王府學習讀書不綴,不管事情多忙都要讀書,對這樣的不是儲君的儲君,朝野上下都還算滿意。
天啟皇帝的身體不管如何,朝廷始終有一個值得信任的儲君在。
不至於如宣德年間,年富力強的宣宗皇帝突然駕崩,說是生病,其實就是服用了有毒有丹藥暴斃而死。
當時的英宗皇帝才八歲,可想人心有多慌亂。
但大明還是挺了過來,並且沒有什麼大的混亂,到了神宗繼位時也是沖齡,內有李太后和馮保,外有張居正,國勢居然蒸蒸日上。
只有武宗崩逝時有過短暫的混亂期,當時的國家大政其實就是楊廷和一總掌之,包括迎立等諸事都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主導,但楊廷和代表的相權名不正言不順,十分的薄弱,世宗才十五歲,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但拿捏起朝廷最頂尖的那群朝臣還是得心應手。因為大明已經高度的集權,朝臣無所謂,首輔也無所謂,關鍵還是身居九重的皇帝是什麼樣的人。
信王對自己很有信心,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人對信王有信心,這就足夠了。
當信王下轎的時候,四周所有人都躬下身子,幾個得寵的有品級的太監站的最近,其餘穿淺黃或藍色袍服的宦官們站的稍遠一些。
信王穿著紅羅紗袍,繡四團龍,戴著紗制的翼善冠,天氣很熱,信王的鬢角明顯有汗跡,幾個持著大扇的宦官趕緊站在信王兩側,斜著揮動扇子,揮起縷縷清風。
“曹伴伴回來了?”
信王一眼就看到了躬身侍立的曹化淳,有些尖的下巴點了點,說道:“我要一碗酸梅湯飲子,涼的就好,不要冰鎮了。曹伴伴來。”
“是,王爺。”
曹化淳心中一陣慶幸,還好自己沒有偷懶跑去歇息,侍候眼前這位主子可真不是好乾的差事,需得時時刻刻的加以小心。
從二門入就是正殿所在,信王當然不會往正殿去。
也就是剛封王賜府時,信王有時候會到正殿坐坐,沒幾次也就無聊了。
碩大的銀安殿只有寶座和空蕩蕩的殿堂,也沒有群臣環立,只有小貓兩三隻,議的事也無所謂,王府開銷用度自有長史和太監們負責,親王沒有之國以前是不會過問這些事的。其餘的軍國大事,當然也不能和這些人商議,後來每常見人說事,都是在正殿之後的信王寢殿一側的偏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