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柱與和記不怎麼對盤,主要矛盾也是源自於權力之爭。
和記一直在滲透宣府,控制著相當多的將領,這對楊國柱來說當然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和記在朝中也有能量,楊國柱擔心和記會設法攆走自己,換更親近的將領上位。
這在大同和山西都有過記錄,和記設法換上了自己喜歡的鎮將。
“咱們就不替大帥操心了。”說話的守備也是每年按時領和記銀子的將領之一,他嘿嘿一笑,看著不遠處的楊國柱,低聲道:“大帥現在怕才是知道,自己以前的擔心是錯的。”
眾人都沒有說話,只是情緒沉浸在一種純粹的震撼之中去了。
身為武人,豈能不為眼前的情形所激動?
大片的騎兵如雲錦一般經過,成千上萬的騎兵排成一列列的縱隊,四人一列的騎兵佇列似乎從遠方的天際線而來,又通往遠方的天際線而去。
根本就是一眼看不到邊,沒有盡頭,也沒有來處。
全部都是穿著銀色胸甲或是亮銀色鱗甲,或是相當明顯的扎甲。
手中持著火銃或是長槍,又或是把這些兵器放在戰馬斜邊的插袋裡頭,腰間一般都會有一柄馬刀,形制有點象柳葉刀,但比柳葉刀還要窄,手把處要寬和厚實一些。
僅憑隔著很遠處的觀察,也能看的出來這些騎兵全部是甲冑厚實堅固,兵器均是精鐵打製鋒銳無比,火銃的製造作工肯定也比那些黑心的工部造要強出百倍。
這是一支何等可怕的軍隊,每日都最少有幾千戰兵騎馬經過,佇列整齊,除了馬蹄聲之外寂寂無聲。
看不到邊的草原上原本只有枯黃和新綠兩種顏色交錯著,此時此刻卻是被各種顏色給填滿了。
紅色的旗幟,各種雜色的戰馬,閃爍銀光的戰甲,冷光閃爍的各種兵器,灰色或紅色的披風飄揚在騎兵們的身後。
大股的車隊跟隨在騎兵之後,或是有騎兵夾雜在車隊之中。
每天過境最少都有千輛以上的四輪大車,每個人都知道這種大車相當的昂貴,比起大明這邊傳統的騾車要貴的多。
一輛騾車就得幾十兩銀子,這些大車代表什麼,人人都很清楚。
在看了幾天過兵之後,宣府的將領們對和記的實力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兵器,鎧甲,這些甲仗代表什麼大家很清楚。
還有大量的火銃和輜兵輔助人員,當然還有好幾千輛大車。
這些代表和記的生產能力,組織能力,後勤能力都不在大明之下,一個是龐大的帝國,一個只是商人們組建的公司,兩者之間原本該相差千萬裡,而從現在眼前的現實來看,和記一個公司的武裝和其代表的整體實力,居然不在大明之下了。
大明九邊在萬曆年間核實過兵力和戰馬存量,兵力是在八十九萬人左右,戰馬有十萬匹左右。這是很強的軍事力量,很多中原王朝到了末世是掌握不了這樣規模的武裝。
漢唐是豪強自立,只有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宋朝的武備直屬禁軍加廂軍也沒有大明京營加九邊的這個數量。
到了天啟六年時,九邊經過多次大戰的損失和補充,應該還是有七十萬人以上,戰馬數量也並不低。
但九邊的戰鬥力不是來自於這些普通的營兵,而是各個將領的內丁。
如果把所有的內丁集中在一起,人數應該是在五六萬人左右,以內丁為核心加上一些能戰的營兵,大明的有效武裝在三十萬人左右。
剩下的幾十萬就是純粹的帳冊上的空額,或是隻配去送死的炮灰。
從天啟六年到崇禎十七年,多次募兵加上大戰的損失,事實證明大明在兩大戰場上維持戰線的精銳人數就是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
比如松錦之戰時聚集的十四萬援兵和把守山海關的後勁部隊,加上錦州的部隊,應該在二十萬以上。
而中原地區還有在追剿農民軍的孫傳庭部等精銳兵馬,也就不到十萬人的規模。
大明要維持這些軍隊,同時維持這些軍隊的軍費開銷,在天啟年間因為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維持對女真的戰線還不難,到了崇禎年間就難以為繼了,整個北方防線被皇太極打成了篩子,五次入侵如入無人之境,掠走了百萬百姓,幾十個州府縣城被徹底破壞,過千萬人流離失所,更進一步的增加了農民軍的實力。
眼前和記展現出來的兵力,不誇張的說已經是整個九邊的實力了,而且很輕鬆的排程在一起,這種實力,九邊任何一鎮也難以抵抗,只能集諸鎮之力加上軍堡城池的防守,勉強可以與商團軍一戰。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