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山去年還想和明軍一起破圍,後來不幸失敗,當時這仗是趙率教去打,損兵折將回來,事隔不久就有了遼西大戰,當然就更顧不上十三山了。
幾年前朝廷援助十三山,是各路將領帶家兵內丁配遼鎮,在孫承宗嚴令之下開啟的通道,在短時間內接下了山下大量的老弱婦孺,又送上了不少糧食,和記的大車隊給人以相當強烈的印象,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後來才知道和記在山下也有團練,理由是保護當時在廣寧的和記分號的資產,與打行人員一起上山,然後編練壯丁自保。
這個理由很是不錯,當時也沒有人說什麼,後來天啟皇帝開始限制和記的發展,遼西和記被限,再無分號,貨物人員都不得進入,此事也就被人漸漸淡忘了去。
到此時,人們才知道,山上的和記人馬不僅有力量,而且似乎隱然是主導,一直以來以為的楊二為主的格局,看起來並不是事實。
“張瀚,此賊奸狡!”程本直大恨,說道:“若這樣說來,廣寧,十三山,義州衛一帶,皆為和記所有?”
“按韃子們的話來說就是如此。”祖可法砸吧著嘴,說道:“這事叫人想象不到,但又是真的……據韃子們說,和記在草原上的勢力是真大。而且,一直有糧車隊往這邊來,所以各家對和記都向來尊重和信服,從前年開始林丹汗想西遷,也是在草原上被和記擋住了,吃了不小的虧。現在林丹汗正打算開春後去打和記,結果和記已經準備打過來了。”
程維英瞠目結舌,不知道說什麼是好,程本直連聲冷笑,問道:“韃子說的是不是真的,祖將軍你怎麼看,林丹汗就真的這麼不堪一擊?”
“要說起韃子打是肯定打不過東虜。”祖可法沉吟著道:“萬曆四十八年時其往瀋陽一次,折損萬人,後來又打過好幾次敗仗,不過人數都不多,只數千人。林丹汗如果威望夠,自己本部加八鄂托克還有內喀爾喀五部,湊起二十萬牧民一兩萬多正經甲兵還是有的,但他威望不行,就算這樣,十來萬人馬也差不多。要說和記真的能一路打到察哈爾部這邊,面對十幾二十萬的北虜能戰而勝之,說真格的,我也有些不敢信。”
“不敢信”而不是“不信”,程本直心裡也是一跳,有些心慌意亂了。
聯絡北虜以為助力,甚至打算未來給其糧草來交好,不僅要以為助力,還要關鍵時刻為袁崇煥所用,這是程本直等人私下裡和袁崇煥商量好的一條密計。
麾下祖、趙等大將掌握屯田軍戶和戰兵,再加上外聯蒙古,足可限制住東虜的發展,然後才能談的上議和大計。
袁崇煥的議和,也是基於事實上的考量。
不管祖大壽和趙率教諸將怎麼努力,其兵力在數年乃至十數年內都不可能達到剿滅女真,收復遼東的地步。
袁崇煥一心想要復遼之功,周文鬱那日的話其實已經說動了他。如果現在老老實實的在遼西經營,無非又一個孫承宗,聲望肯定還遠不及孫,因為遼西一切的底子都是孫閣部在時打下來的,就算袁做的再成功,人家也是先誇一句孫閣部老成謀國,打下的底子極為深厚,卻是與袁崇煥絲毫沒有相關。
只有將議和之事在數年內促成,這樣才能使朝廷無需再提心吊膽,才能真正省下大筆開銷,而袁崇煥挾此不世大功,定然封伯,遼西諸將桀驁,仍得袁崇煥復鎮。
到時以侯伯身份,任督師鎮遼西,這才是袁崇煥最終要追求的東西。
若按眼下的軌跡,無非苦苦守土,苦心經營的一切,很可能在某次敗仗後被舉朝彈劾而失去。
說到底,功績取代不了朝中的根基,那才是最要緊的。
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袁崇煥敢做任何事情,現在他已經憑著膽略和手腕權術將遼西將門壓服,內部鐵板一塊,不趁這機會趕緊著手施為,難道要等再有變故之時?
內修軍政,外聯蒙古,相機議和,這是一整套的計劃,怎料還沒有實施就可能被破壞了一環,好比鳥兒剛飛,便折一翅!
“這他孃的真是晦氣!”程本直久在軍中,雖是文人也學了一嘴武將的粗魯語言,這一時忍不住就罵了起來。
“也不一定和記就能成功。”程維英也是袁崇煥的部下,雖不是心腹中的心腹,對眼下這事當然也是站在袁崇煥的立場,並不願和記能做成眼下這事。
“北虜傲著哩。”程維英道:“此前王化貞交好諸部,最終誰理他?到底還是要錢糧說話。和記挾一時小勝之威,威脅各部,人家不得不來湊個場面罷了。誰能信和記還真的能走幾千裡打過來?我看咱們的事還是能照做,十三山上的和記是肯定沒錢糧拿出來,咱們可是有錢糧賞給這些北虜,我看他們還是會跟咱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