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順利的,則是老大帶著一幫侄兒在鬼子國搶銀礦。
康熙想這個搶鬼子國銀礦的念頭有個好些年了。
那時候,還是顧敏和雙胞胎說的話裡,康熙從暗探哪兒得知。
康熙就覺得奇怪,顧氏怎麼會知道這種事的。
那時候,內庫就缺銀子了,可是,康熙也沒動。
真要動手,首先,你要有船吧?
這船還小不了,又要能裝人,還要裝銀子的。
要有人吧?
想當年,臺灣就這麼近,還打了幾年,打鬼子國……
康熙表示,他可不是鷹派君王,他可是個仁慈的君王,某些事兒他可不能幹。
倘若不是真沒有銀子了,倘若不是顧敏那時候和四爺說,假扮倭寇去搶人家南洋人的黃金,康熙某些事也是想不到的。
而且還要知道人家的銀礦含量高不高吧?
要不然,多少划不來!!
所以,康熙也就一直做著準備。
他是覺得,老大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給個希望,萬一哪天用得上呢?
還別說,就顧敏那積極造大寶船的樣兒,愣是在康熙還在世,就給造出來了。
一見造出來了,再加上之前派去鬼子國的暗探也回來了,康熙覺得,這事兒可以進行一二了。
真失敗了,對於他來說,也沒啥損失。
寶船的銀子是顧氏賺回來的,不是從內庫或者戶部調取的,本來就不影響他生活。
老大呢,本來也是圈著了的。
至於那些皇孫,康熙是有和老大交待過,讓他就近讓皇孫們上岸。
哪怕是庶子,可也是孫子,他不好向兒子們交待啊。
至於十三和那些水師和精兵,當國家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也是應該上戰場的。
所以,這筆買賣對康熙來說,沒啥不划算的。
贏了最好,輸了,也只能是難過幾天罷了。
只不過讓康熙想不到的是,那些庶孫們居然個個都跟著老大去了鬼子國。
康熙在謀劃的時候,還覺得,這顧氏也是對老四沒上心,要不然,把做生意和造寶船的那時間和心思,用一半到老四身上。
老四還不早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啊!!
不過,康熙也就打了那麼一小圈罷了,隨即,就把念頭轉到了老大的身上。
這次隨著老大他們去的,還有幾個精通倭話的探子。
老大他們出江浙海域,就碰上了一條倭船,滅了那些倭寇之後,還順帶解救了十幾名江南一帶的婦女。
十三的意思是,先把這些婦女就近送上岸,再去搶銀子。
而老大就恃反對意見了。
倒不是老大想讓這些婦女幹嘛,把她們送到了岸邊,不是還要派要看著她們?
要不然,讓她們跑了,露出了一些口風,到時候,他們被倭人圍剿怎麼辦?
老大不是什麼心狠手辣之輩,但也不是那種仁善之輩。
因此,給了那十幾個婦女兩個選擇。
第一,沒有自由,繼續被他們關在船艙一段時間,到時候送她們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