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奉君侯的命令,現已暫停榷鹽,皆在海曲。”
“琅琊鹽豪於亂”這個事件中,對“鹽豪於亂”的這個本身主體,荀貞是一點也不擔心的,區區幾個鹽豪,能亂出什麼來?他首先擔心的是糜芳的安全,畢竟糜芳是糜竺之弟,萬一在此事件中有個閃失,不好給在立下過功勞的糜竺交代,其次擔心的是泰山兵。
聽了糜芳、姚頒已暫停榷鹽,他點了點頭,看著地圖沉吟了片刻,說道:“給仲仁傳道軍令:待剿滅鹽豪後,命孫觀、昌豨、吳敦三部先不要歸駐地,命此三部暫集結琅琊縣,進行統一整編,然後再候我的軍令,給他們另行安排駐地去所。”
泰山諸將裡邊,藏霸是識時務者,先是在被調出琅琊後,他並無牢騷傳出,接著又在前不久
自請遣子入質,算是已經俯首聽命,既然他這個泰山兵的“主帥”已經聽命,那麼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步驟:對泰山兵的各部進行統一的整編了。等到整編完成,不能說泰山兵便能就此徹底融入到荀軍之中,但至少“泰山兵成建制地集體叛亂”的可能性即可由此降為最低了。
荀攸等人應命。
荀攸問道:“孫康、尹禮兩部可需要整編?”
“待整編過孫觀、昌豨、吳敦三部,再整編孫康、尹禮兩部。”
荀攸贊同地說道:“分開整編自是最好,君侯此乃老成穩重之策。”
藉著調動孫觀、昌豨、吳敦三部剿滅鹽豪的機會,先把此三部進行整編,然後再對孫康、尹禮部進行整編,把他們五部兵馬分開整編,可以把他們或許會因不願整編而掀起作亂的可能性減低到最小。
問過了糜芳,又下過了待剿滅鹽豪後,先對孫觀等三部進行整編的命令之後,荀貞才問起沿海鹽豪的情況,他問道:“沿海鹽家現下有何動靜?”
宣康把荀成的軍報翻到最後一頁,邊看邊說道:“吳敦部截斷了海曲、琅琊兩縣與海上的通道,並封鎖了海曲、琅琊兩縣與城外的進出,此兩縣內的鹽家倉皇懼駭,已有兩戶上書縣中,自請獻出鹽場了。”
琅琊郡臨海的共有兩個縣,便是琅琊和海曲,因為地利的關係,此兩縣中的鹽豪最多,欲圖叛亂的鹽豪也是以此兩縣為主,他們現下還正在做叛亂的準備,而荀軍已經進發,吳敦的行動尚算迅速,不但隔斷了他們與海盜的聯絡,而且海曲、琅琊兩縣與外界的交通也已被封鎖,面對這種如泰山壓頂一般的情況,此兩縣中的鹽豪束手無策,想來等到孫觀、荀成的兵馬到達海曲、琅琊縣外之時,主動請求獻出鹽場的鹽豪還會更多。
荀貞既問起了鹽豪的動靜,宣康遂便問道:“如這些鹽豪因懼我軍威勢而不再起亂,並都把鹽場獻上,那麼該如何處置他們?”
荀貞來到這個時代之後,透過這麼些年的觀察、瞭解,深深認識到了:之所以近代以來朝政混亂,中央集權的不斷弱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中央集權之所以會不斷的弱化,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地方豪強的勢力過於強大。鹽豪,當然也是地方豪強的一種。
對這類盤踞郡縣,以錢勢凌人,以致凌駕於地方政權之上或是透過被闢除到郡縣的宗族子弟而掌握了地方政權實權的豪強,不管是為了剷除強豪,從而扶助地方的弱還是為了鞏固其本身在徐州的政權統治,荀貞當然都是要將之剷除掉的。
以前是沒有藉口,不好下手,現下有了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幫鹽豪圖謀與海盜勾結、起兵作亂,那麼自是無輕輕將他們放過的道理。
因而,對宣康的問題,荀貞回答說道:“凡有實據參與到圖謀作亂中者,依律處刑。”
宣康、徐卓跟從荀貞日久,很受荀貞政治、人文等方面思想的影響,對豪強之流也無好感,聽了荀貞此話,兩人皆無異議。
荀攸深知要想把徐州牢牢控制在手,必須恩威並施,荀貞自掌徐州至今,“恩”施了不少,“威”還沒怎麼用,現下鹽豪於亂之事,正是立威的一個好時機,因對荀貞的決定也無異議。
荀貞又看了片刻地圖上琅琊的區域,把目光轉到了魯國。
相比琅琊,魯國才是荀貞現在最重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