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西苑、顯陽苑等者,本皇家之苑林,而今漢室衰微,京都方經大亂,董卓提兵入城,此時此刻的顯陽苑卻儼然成了董卓的“行宮”。
未至苑林,已接連遇到在外巡弋、警戒的西涼騎兵,騎兵裡有漢人,也有胡人裝束的,無論胡、漢,皆披甲持戈、挾掛弓矢,甚是精悍。
荀貞暗將遇到的這些胡、漢騎兵與多年前在鉅鹿見到的董卓部曲相比,得出的結論是如單比剽悍之氣,眼前的這些騎兵似比當年董卓的部曲要勝上一籌。
這卻也不奇怪。
一來,這些騎兵既能巡邏在顯陽苑外,顯是董卓部下的精銳;二則,現今已是新帝登基,距離中平元年已經過去了六年,董卓在這六年中征戰不斷,他的部下因之而更加勇悍善戰亦是正常,——這從荀貞的部曲也能看出,較之六年前,荀貞現今的部曲也是善戰了許多。
徐榮注意到荀貞在留意路上遇到的這些騎兵,以為他是在奇怪為何這些騎兵在馳馬經過時大多注目望他,甚至有的騎兵已經馳騁而過了,還不斷扭臉回顧,因而笑道:“荀侯,這些騎士多是董將軍的舊部,不少人追隨董將軍已不下十年了,六年前,在冀州鉅鹿,他們曾經見過君侯在戰場上的英姿,大概是還記得君侯的容貌,所以路遇之時,難免頻頻顧望。”
荀貞笑了一笑,做出追思往事之貌,嘆道:“六年前,我從皇甫將軍征討張角,因得與董侯相遇冀州,六年過去了,卻不料今曰會與董侯再相見於此。”
徐榮指向前頭,笑道:“離顯陽苑不遠了,君侯,董將軍已恭候君侯大駕多時。六年不見,非但我想念君侯,董將軍亦甚是懷念當年與君侯並肩殺賊的場景。待會兒君侯與董將軍相見後,如有意,可與董將軍把臂歡敘。”
荀貞遠望了下前頭的顯陽苑,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忽然笑問道:“沿途所遇甚多董侯麾下的勇士,我聞董侯在城北、南北宮中亦留下了不少兵士,今在顯陽苑又築營按扎,……徐君,不知董侯這次總共帶了多少兵馬來洛?”
徐榮騎馬在前引路,比荀貞靠前了半個馬身,聞得荀貞此問,他轉過頭,看了荀貞一眼,臉上微笑,嘴上答道:“董將軍此次入京前,我與董將軍未在一營,而是別駐在它營,所以,此次從行董將軍來洛的兵馬有多少,我卻是不知啊。”
徐榮與荀貞關係雖不錯,但到底是董卓的部將,有關這等軍事的機密顯然是不會告訴荀貞的。
荀貞本來對此也就沒抱多少希望,只是本著“試一試”的態度問的,此時見徐榮不肯實話回答,亦不在意,心道:“昨曰分離,已過去了一夜,也不知子龍打探清楚董卓到底帶了多少兵馬來洛了沒有?”
入到顯陽苑內,徐榮在前帶路,領著荀貞來到一處宮館外。
董卓便正在這裡等候荀貞。
董卓沒有讓荀貞多等,徐榮進去通報不久,便見一人在眾多甲士的前呼後擁下從宮館內大步走出。
荀貞定睛看去,出來的這人可不就是董卓!
與六年前相比,董卓的身形又肥碩了許多,雖然肥碩,行走間卻與六年前相差不大,依舊虎虎生風,依然敏捷。
“荀侯!哈哈哈哈,多年不見,可想死我了!”
董卓在宮館的門口頓了下腳步,看到不遠處的荀貞後,登時滿臉堆笑,先令左右扈從的衛士們停下,旋即帶劍昂首,一邊大聲地對荀貞打招呼,一邊大步流星地走了過來。
荀貞把坐騎的韁繩遞給典韋,整了下衣冠,從容迎上,笑道:“鉅鹿一別,與將軍六年未見,貞亦頗是想念將軍。”
董卓大步行到荀貞身前,定住身形,一手撫挺起的肚子,一手按住腰上的寶劍,上下打量荀貞,笑道:“雖是六年未見,君侯風采如昔,……我卻是老了啊!”
“將軍正值盛年,何來‘老’字?”
“國事艱難,朝中不正,每思及此,常懷憂憤,……一邊是曰月如催,一邊是宿夜懷憂,兩下相逼,君侯,你說,我怎能不老呢?”
荀貞心道:“比之六年前,董卓的氣勢似乎大了很多。……‘每思及此,常懷憂憤’,他這話是在向我表明心事,還是在試探我的意思?又或是兩者兼有?”
他正要回答,卻見董卓瞥了眼侍候在他身側的典韋,隨即董卓收回眼神,笑眯眯地又開口說道:“君侯,你身側的這位壯士,如我沒有記錯,應是名叫典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