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咱們知曉的。
譚家門生遍佈天下,假如他們知曉了其他福兆,上天預示廬陽王是陛下的福將,能輔佐陛下千秋萬歲名。陛下萬歲,皇子皇孫眾多,譚家又深知您不獨愛太子,豈有不急的?
皇帝沉思了向梁這話。
譚家和權臣之間,像是一場拉鋸戰。
在先帝手裡,譚家的勢力就很大了。
他們家送了雙生子姐妹花進太子府,一個成了太子妃,一個成了偏妃。將來不管是誰先生下兒子,太子的長子都是譚家的外孫。
先帝在世的時候,朝也是結黨營私。
為了平衡,先帝一直抬舉譚家。
那時候先帝的嫡母太皇太后孃家餘氏勢力太大,形成了掣肘。
先帝抬舉譚家,和餘氏抗衡。
鬥了近二十餘年,太皇太后死了五六年,先皇才對餘氏動手。
餘氏一時間就土崩瓦解了。
譚家一族獨大。
餘氏消聲滅跡之後,先帝也曾忌憚譚家。
只是譚家一向低調隱忍,沒什麼把柄。
況且朝政堆積如山,皇帝就算十二個時辰不歇息,也處理不了一成。他需要首輔、需要內閣,需要臣武將。
這江山是皇帝的,可管理江山需要人才。
譚家不僅僅是權臣,也是人才。
餘氏被滅,譚家越發低調,譚老侯爺甚至辭去了首輔。
而後,有人舉薦夏瑋。
夏瑋那時候表面上和譚家沒什麼來往。
直到他做了首輔,先皇才知道他是譚家最得力的門生。
知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先帝處理完了餘氏,有點志得意滿的驕傲,疏忽了夏瑋之事。
譚家的門生遍佈了朝野上下,先帝才知道自己錯失了收拾譚家的機會。
晚年的先帝,也做了些努力,只是拉不過譚家。
在和先帝的拉鋸戰,譚家贏了。
新帝登基,抬舉顧延韜,極力恩寵他,甚至鼓勵他結黨,局面稍微有了點改善。
所以,譚家對新帝,早有不滿了。
之前,大皇子尚未成為太子,譚家動手也是名不正言不順。
如今,鬥垮皇帝,換了太子登基,譚家不是又可以一手遮天嗎?
想要弄垮皇帝,總不能直接謀殺。
譚家用的手段,是隱忍等待。
他們要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