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彤櫻根本不知道英吉利國是什麼國,更不明白怎麼還有國家會讓公主繼承王位。如果公主能繼承王位,那又把皇子們往哪裡放?太子居然允許那個道醫在長樂宮散佈這種言論。她偷偷窺視了一下陳祐琮的神色,卻見他面色並無異樣。
這時仁和公主卻拉了拉陳祐琮的衣襟:“太子哥哥,帶我們去長樂宮吧。”德清公主也道:“去長樂宮,找皇祖母。”
貴妃的千秋宴也進行到尾聲了,有一些妃嬪已經開始準備告退了。
陳祐琮也向皇帝和貴妃請辭,帶著公主們回長樂宮。葉彤櫻也要跟著去。於是一行人離開西苑,向長樂宮而去。
到了長樂宮,眾人向太后問過安,仁和和德清在正殿呆了一會兒,就想出去玩。
仁和公主的保姆,低聲勸公主道:“公主,您不是說想念太后,想來陪伴太后嗎?我們就不要出去了吧?您忘了,順妃娘娘一直說,女孩子要安靜和順,不可以總在外邊跑呢。”這個保姆自公主出生之後就一直在身邊伺候,很得順妃信重,頗有些臉面。她不想讓公主出去,也是因為知道公主出去就要去找張惟昭,她知道順妃娘娘雖然感激張惟昭救過公主,卻不想公主多聽她那一套奇談怪論,怕把公主性子教野了就不好管教了。
大炎王朝因尊崇儒家教化,公主們也被教養得謙卑守弱,行動處處都要受身邊的大宮女和宦官的限制。有些宮女和宦官勢大,連公主召見駙馬也要先行賄賂,他們同意了才能宣進,否則就指責你行為不端,整天只想著男女之事。
若是公主的母妃得勢,性格剛強,知道迴護女兒,公主的日子會好過些。如果母妃膽小怕事,或者只想女兒落個貞靜的名頭,不管公主的心意如何,那公主的日子就不會好過。
豐慶長公主因為受先帝寵愛,生母劉太后很知道迴護兒女,弟弟又做了皇帝,所以地位尊貴,沒哪個宮人敢磨搓她。但是即便如此,她也要在婆家努力做個賢良媳婦,還親手給公婆做過衣服鞋襪,這樣才沒有人說公主驕矜。
連豐慶長公主都是如此,不要說其他生母不得勢的公主了。所以大炎開國以來,公主們皆壽命不長,子嗣稀少,都是禮教管制嚴苛的緣故。
這些事情,張惟昭在玄妙觀就聽說了一些,到宮裡,又聽宮女們八卦了不少。聽到這些總讓張惟昭感到心頭沉重。
每次她看到仁和玫瑰花一樣柔嫩的面頰,清澈的眼睛,都很難想象以後她將會承受那麼沉重的生活。她想讓仁和在未長成之前,儘量過得自在快活,發展出真實的自我,這樣在她長大成人,要面對自己命運的時候,就不會虛弱無力,拱手讓出對自己的主導權,任人宰割。
就在仁和來找她玩的時候,張惟昭會帶著她做遊戲,講一些讚美女性力量的故事給她聽,又畫了玩偶請綠蘿做好,拿給仁和玩。張惟昭把這當做是對仁和的一種支援和祝福。
仁和公主十分喜歡和張惟昭一起做遊戲,張惟昭從來不會處處約束她,什麼不要把衣服弄髒了,什麼不要跑、不要大聲喊叫了,而是能夠帶著她笑、蹦跳和奔跑。她也很喜歡張惟昭講的故事、送她的玩偶。她還把德清也帶過來一起玩。德清雖然才兩歲,但是也很喜歡到張惟昭這裡來。
仁和和德清的保姆只覺得頭痛。暗暗腹誹不止,哪有人敢這麼教公主的?偏偏太后不以為意,總是縱容公主們跟著那個道醫胡鬧。
有時候這些宮人們也會私下裡議論,說太后出身微賤,她的父親只是京郊的農人,所以她在禮儀規矩上面最不上心。據說先帝之所以會寵幸她,只是因為她好生養而已。先帝最心愛的人還是錢皇后,一個知書達理、溫柔閒雅的女子,對劉氏一直不冷不熱。先帝駕崩的時候特意叮囑錢皇后百年之後要入他的帝陵合葬,對劉氏卻隻字未提。
劉太后曾經因為這件事和皇帝吵鬧,要在先帝陵寢當中也給她留一個位置,但禮部的官員和御史們卻堅決反對,認為此舉違背先帝遺詔,是對先帝的不敬。這件事從先帝駕崩之後就開始討論,到現在還是沒有結果。現在朝堂上對劉太后風評不佳,劉太后卻還是我行我素。皇帝孝敬母親,不管朝臣如何議論,太后在後宮中依然地位尊貴。可公主們以後還是要擇婿下嫁的,若是不懂得規矩禮儀怎麼能夠適應婚後的生活呢?
她們私下的這些議論,有時候也會傳到兩位公主的母親順妃和敬嬪的耳朵裡。這些妃子也有同樣的憂慮,擔心公主性子變野了不好教導。大炎不是漢唐,容不得公主驕縱任性,不然日後難免被言官們非議,被文人們譏笑,被宗親們指責。但是她們誰也不敢觸怒太后,既然太后不介意公主們在她宮裡撒野,她們也不好說什麼。頂多就是帶回自己身邊的時候再好好教導就是了。
果然,就在仁和公主的保姆極力勸說仁和留在殿中安靜坐著,不要跑出去的時候,太后卻說:“她年紀小,就該多跑跑,這樣身子骨才健壯,不會總是軟綿綿的容易傷風著涼。她想去就去好了。”
宮中的孩子早夭的很多,而劉太后的三個孩子都好好活到了長大成人。所以劉太后對自己養育孩子的方法很是自信,她覺得小孩子就該跑跑跳跳,規矩長大一點再學不遲。
德清公主看姐姐出去玩,自然也要跟著出去,拉著姐姐說:“找阿昭!”
葉彤櫻十分好奇那個阿昭到底有什麼能耐,引逗的兩個公主這麼喜歡找她玩耍,向太后自請照看兩個公主。
太后對葉彤櫻一向冷淡,只囑咐了一句“小心著些”算是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