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落山也稱“佷山”,原名五落山,其實就是一座有五個峰頭的山,後來就諧音成“武落山”了。
武落山東隔長楊溪還有一座撞鐘堖山,傳說此山有鳴鐘懸于山頂,因為它與武落山被長楊溪所隔離,所以叫做“鍾離山”,後人將這兩座山合稱為“武落鍾離山”。
在遠古時期,傳說武落鍾離山山崩,露出兩個石穴,一個石穴色澤丹紅,另一個色澤漆黑。出自丹穴的人,姓巴氏;出於黑穴的人一共有四個姓,分別是婂氏,樊氏,柏氏,鄭氏。
五姓出世後互相爭鬥,後來巴氏勝出,首領務相成為了五姓的廩君。
“廩”即穀倉,民以食為天,故“廩君”就是能惠民、糧食有餘的君主。
五姓在廩君的帶領下,沿著夷水(清江)向東擴張,征服鹽陽女部落後,控制了川東地區,成為後世巴國的雛形。
後來周取代了商,因為周武王姬發曾經藉助過巴人的力量,所以給巴氏首領賜姓姬,並封爵建國。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西邊與蜀人為世仇,東邊與楚國爭鬥,國力慢慢衰弱,最後被秦國所滅。
再到天地大裂變時期,因為地域擴大,春秋戰國時期被戰國七雄所吞併的諸侯國幾乎統統復國,但其中只有兩個諸侯國沒能復立。
一個是巴國,另一個是中山國。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這兩個諸侯國的民眾基礎沒有了,二是周圍的列國諸侯視其為死敵,哪怕自損三千也不願讓其復國。
究其根本乃是因為巴國和中山國都不是華夏族,而是異族所創立的國度。
就以巴國為例,雖然周朝時期,巴國被賜姓封爵,但它依然被列國貴族視為南蠻中的西南夷。
因此,巴國和中山國被秦趙兩雄吞滅後,透過人口遷移和消化,逐步泯滅了這兩個異族國度的文化和人口,導致它們後來復國的民眾基礎沒有了。
事實上,這也是“鍾離派”後期發生悲劇的主要原因。
鍾離派與諸子百家,以及佛道兩教所成立的仙武宗門不同,它紮根於巴人的起源地——武落鍾離山。
神州絕大部分仙武宗門,包括現今的邪宗魔門雖然理念有詫異,但都是以人族或者說華夏人族的天道為宗旨。而鍾離派卻不同,它的武道宗旨很奇特,是古巴人信仰的巫族教義,並且一直致力於巴人的復國。
武落鍾離山在當時已經歸屬於荊州,主峰在夷陵地界,但在遠古時期,這裡屬於巴國,是巴蜀的一部分。
因此,當鍾離派向六扇門申報仙武宗門的裁定時,白崖完全可以想象荊益兩州的其他仙武宗門是個什麼心情。
當然,鍾離派既然有實力申報仙武宗門,門中自然不乏智者。
他們知道本門教義容易引來攻訐,並且荊益兩州的世俗國度早已穩定,不可能從蜀楚兩國中間再分裂出一個巴國,所以在申報時,他們已經放棄了很多不合時宜的追求,力圖融進當下仙武宗門的圈子。
不過,鍾離派依然低估了世間的惡意。
僅僅數年之後,荊益兩州的六扇門不等史家整理完鍾離派的材料,就以一個很牽強的理由裁定鍾離派不夠資格加入“仙凡誓約”,也就是說鍾離派沒能成為新的仙武宗門。
這個裁決一出,鍾離派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了。
一個擁有宗師傳承,駐地明確,又沒有受到“仙凡誓約”約束和保護的門派,就如同一個美女脫光了站在一群飢渴大漢的中間,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鍾離派最終為他們的天真和魯莽付出了代價,不到三年時間,這個原本有實力加入仙武行列的小宗門就從世間消失了。
認真來說,這是一次人族的內戰悲劇,絕對違背了“仙凡誓約”的精神和宗旨。
可惜的是當所有人都認為錯誤不再是錯誤時,那錯誤就成為了正確。
此後,有關鍾離派的訊息都成為了禁忌,這裡面關係到的人和事幾乎牽扯了兩州所有的仙武宗門,同時也包括六扇門和兩國朝堂。
“梅師伯,既是如此,難道三百年後的今天,還有人想給這樁公案翻案?”白崖聽著聽著,就聽出味道來了,頓時驚訝地問道。
“白師侄果然聰慧……”梅洵和寧清對望一眼,有些吃驚白崖的政治嗅覺。
換個年輕後輩,可沒辦法這麼快就察覺出來。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是非早已平淡,人事也已面目全非,荊益兩州為鍾離派翻案的呼聲也開始響起。”梅洵輕嘆道,“其實這些年來,益州以青城、峨眉為首,荊州以武當為首,都有意願幫鍾離派平反,並重立宗門……”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