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這麼認為:
動靜法則是指萬事萬物以什麼樣的“狀態”出現;
造化法則是指萬事萬物是什麼樣的“結構”出現。
對人而言,“狀態”是絕對的,必然有意義的;
結構則不然,有些是有意義的可用的結構,有些則是無意義的堆砌的垃圾。
在這個層面上,從一粒微塵,到整個真界,都是按照“造化”的規矩“組合”起來的。如果造化法則變異了,就等是抽走“大廈”的基石,整個世界都要坍塌。
這是餘慈所能理解的極限了。
也許還有許多謬誤,他自知在這上面缺乏天分,但巫神不是。
在餘慈看來,巫神肯定是將天人九法理解到極致的存在,宏觀尺度下,宇宙的造化法則肯定是另一種面貌,巫神卻透過他的無上神通,在物性的層面,將造化法則進行了微妙的扭曲,並維持住了這種狀態,形成了真界。
如倒扣之碟的外形,與宇宙星空深處的冰冷或火熱的巨大球體的差異,就是最好的範例。
思路跑得有點兒遠了。
現在再看李伯才,他所做的,就非常有趣。
餘慈從未想過,純粹的靈昧力量,可以像他這麼用法。
彷彿只是一指,區域內的天地法則結構,就出現了變異,便是堅韌的,也變成了酥脆的,就算這種變異只能維持極其短暫的一瞬,但對於劍修來說,也足夠了,一劍過去,自然無往不利。
這種形容,當然有些誇張,可餘慈的感受就是這樣的。
純化、造化相較,便有一種極大的荒謬感,卻並不可笑。
因為餘慈從中看到了,又一條以“靈昧”之力,作用於真實世界的路徑,除了破壞,還有變異……或曰變化。
出於對造化法則理解的短板,餘慈沒弄清楚裡面的玄奧,而蘇雙鶴已經撐不住了。
李伯才當年,確實被陸沉轟得五癆七傷,可十多年下來,大有生龍活虎的勢頭,穩穩壓了蘇雙鶴一頭,就算他有法則體系的加持,也是一樣。
更何況後面也有劍修連續突入,迅速形成了一組劍陣,與李伯才合兵一處。
這下子,倒讓餘慈看得更清楚,在成就劍陣之後,靈昧之法的應用。
他最大的感觸就是結構法度和層次感。
靈昧當然是有層次的,情緒和理性之間的複雜結構,就算餘慈掌握了黑森林法門和情緒神通,也不敢說能夠講明勘透。
但對於劍修,尤其是餘慈理解中的純化劍修來說,這些東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純粹明透的心靈脩為,是一個超越具體結構、層次的整體合力。
如果將“靈昧”視為一顆石頭,純化劍修不是用石頭去砸人,而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心靈脩持,藉助劍器這一工具,以特殊的方式,形成“震盪”、“共鳴”等形式,當然,最根本是形成“鋒芒”,破開法則的困縛。
在此過程中,又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反饋。
因為特殊的修煉、運化方式,長期的“共鳴”、“淬鋒”,石頭的雜質會被逐漸剔除,最菁華的部分會給粹煉出來,形成光芒奪目而又堅不可摧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