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青州袁譚,與晉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多少要給晉國面子,不能貿然行動。
荀彧、程昱等,則是主張發展實力,壯大國力,與晉國、袁譚及各方勢力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為此,十幾個人在堂上吵的不可開交。
“行了,別吵了。”
曹操心煩意亂,說道:“子遠,你先說說你的想法。”
許攸出列,說道:“經過荊州之戰,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實力,雖比不得晉國,但卻不懼江東、漢中,也不懼益州劉璋,我們完全有能力吞併這些勢力,臣主張先下手為強!”
“如果按兵不動,發展國力,臣恐擔心,江夏之事還會重演,我們永遠要被晉國打壓。”
“說起來,我們也是大國了,有足足四州,更兼荊州這樣的糧倉,應該誰也不怕才對,可碰上洪南,總是打敗仗,這除了晉國武器厲害以外,我們也應該反思,如何趕上晉國,強大起來,臣日思夜想,既然科技趕不上,我們不如以多取勝,如果我們得了益州、漢中、江東,那再發動戰爭時,我們一定能取得優勢。”
“子遠說的在理啊。”曹操嘆氣了聲,隨即看向荀彧,問道:“文若,你意下如何?”
荀彧道:“臣還是主張發展內政,壯大國力。如今的天下,只要我們不主動挑起戰爭,天下即可太平。”
“在某些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晉國要先進強大許多,我們想要強大,就得認清現實,多加學習,在現有的基礎上,強化我們的軍事力量。比如這次的荊州之戰,我們出動了三十萬大軍,其實真正參與戰鬥的,只有三到五萬,我們能用這麼少的兵力,擊敗劉備、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了弩箭,這東西來自晉國,如果我們能獲得比弩箭更強大的武器,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的實力會比現在更強?所以,臣的意思是,土地多少、人口多少,其實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還得看武器,看謀略。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改革我們的軍隊,打造更強大的武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果在洪南、袁譚安心發展之時,我們還大張旗鼓的攻打孫權、張魯、劉璋,不但會削弱我們的力量,更會坐看敵人壯大,此消彼長,臣擔心,以後與晉國的戰鬥,將陷入苦戰當中。”
不得不承認,荀彧說的也在理。
荀攸反駁道:“不!打造強大的武器,談何容易啊,是一朝一夕的事嗎?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我們休戰十年,仍沒有造出比弩箭更強大的,是否浪費了十年呢?”
“而攻打漢中、益州、江東就不一樣了,這是我們看的到的,只要發兵攻打,就有可能取得戰果。”
“丞相。”
荀攸拱了拱手,說道:“請丞相下令,給我二十萬軍,我一定打敗張魯、劉璋、孫權!”
“你倒是很有信心啊。”
曹操道:“但我以為,孫權、劉璋,怕是沒那麼好對付,他們一個擁有長江天塹,水軍無敵,一個擁有天險益州,易守難攻,我們想以小代價取勝,怕不太可能。你敢說只帶二十萬軍出征,怕是有些賭氣吧?”
荀攸正色道:“不,臣不是賭氣。丞相,我們現在有這個實力啊!”
“無論是劉璋還是孫權,他們的兵力都不多,一個闇弱無能,一個井底之蛙,他們有弩箭嗎?見識過嗎?深溝高壘豈能擋得住漫天的箭羽?能阻礙得了虎豹騎?”
“臣說出兵二十萬,是有信心的,願立下軍令狀!”
程昱道:“遠征益州,或遠征江東,都需要太多的糧草,我們現在除了賠償晉國的,以及各軍隊的糧餉,已然不多,即使二十萬,怕也支付不起。”
“臣建議,即使要出征,也要等明年秋收。”
你一言,我一語,終是沒商量出什麼結果。
曹操心裡,也在做著艱難的決定。是主戰?還是休戰?是發展內政?還是吞併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