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之所以會如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食材的加工過程中,對於各種調料的運用。對餐飲業來說,一家頂級的餐館,往往都是在調料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其中自然以紅案為主,因為紅案廚師講究的就是對調料的運用程度,門類,品種齊全的調料儲備,是決定一個廚師能否燒出一桌好菜的關鍵。就比如齊少凌現在所處的這家酒店,雖然不是什麼星級酒店,但是在當地還是非常有名氣的。尤其是在海鮮等食材的加工製作上,可以說是除了那些涉外的星級酒店外,那是首屈一指。而之所以能夠在強手如林的餐飲業佔有一席之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家酒店後廚的調料品種非常多,甚至有些調料是專門從國外進口來的。
在熟練地掌握刀工和翻勺的技巧後,齊少凌接下來就要去熟悉各種調料,既然有如此好的就會,沒理由去浪費,於是他便一頭扎進調料的海洋。俗話說:百味鹽為首。在生活中毫不起眼的鹽,其實是所有調料中最重要的一味。幾乎做每一道菜都離不開鹽,即使是那些甜食菜品,它的底味加工過程中,必然也有鹽的存在。離開了鹽這種調料,甜品菜餚也會黯然失色,失去了醇厚的底味,整道菜就會在味覺上顯得層次不夠,口感自然就會寡淡無味。民間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明確:要想甜加點鹽,就是這個道理。甜中有鹹,鹹中帶甜這樣才能做出絕佳的甜品菜餚。當然了,對於鹽的應用,各地區也有差別。北方人口味重,菜餚中鹽的比例就大;南方人口味清淡,菜餚中鹽的利用率就低很多。如果非要論誰的做法對,恐怕沒人能回答上來,這些都和當地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齊少凌所在酒店在菜餚的製作上,偏向於南方菜系。絕大部分的菜餚中鹽的比例很小,整體風味有些小甜口。他所關注的重點是在那些招牌菜,特色菜上面。這些菜的製作過程中,調料的運用非常關鍵。烹飪的方法很多,就連看似簡單的蒸煮方式,這裡面的講究也是多了去了。尤其是調料在蒸煮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簡直就是匪夷所思。調料運用的先後次序,用量的多少,都會對整個菜餚的成品產生不同的效果。
打個比方,就比如做一盤很常見的清蒸鱖魚。鱖魚制淨後要改出花刀利於入味,膛裡膛外整個魚身都要均勻的塗抹少量的精鹽,味素,料酒;並且還要在魚膛內塞上薑絲,蒜片,蔥段等,靜置一段時間醃製入味。在上蒸鍋之前,要把魚膛內所有的調料取出,大火燒開上屜蒸五分鐘即可。出鍋後再把切好的蔥絲,薑絲和辣椒絲鋪在魚身上,倒點極品海鮮醬油。另一個鍋中燒熱調料油,澆在魚身上,最後上桌之前撒上幾顆香菜,這道清蒸鱖魚才算完成。做這道菜的關鍵就是要入味,要突出鱖魚的鮮,香和清淡。精鹽味素是底味,料酒,薑絲,蒜片去腥,海鮮醬油提鮮,至於最後的調料油才是關鍵。調料油的優劣,直接影響整道菜的品質。每家的調料油都不一樣,熬製時裡面放的調料有多有少。少的七八樣,多的十幾樣甚至幾十樣的也有。當然,針對不同的菜餚,調料油也會不一樣,不能千篇一律,也沒有‘萬能油’。
齊少凌現在所要學習的,就是熟悉各種調料的名稱和基本味,以及搭配後產生的複合味又會是怎樣的。再有就是放入調料的先後順序,量的多少,但這些幾乎都是廚師的不傳之秘。因此好長一段時間下來,他都沒有摸到門道。大廚們在炒菜過程中,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會清場,也就是說他炒菜的時候,旁邊不允許有外人在場。尤其是那些招牌菜和特色菜更是如此,就是為了防止有人偷學,齊少凌根本到不了灶臺附近,至於放的哪些調料,放了多少就更不知道了。
如此一來,齊少凌就很難學到炒菜的精髓了。不過他也有自己的辦法,你不是不讓看嗎?那好,那我就偷著看。俗話說:學藝不如偷藝。既然明面上我看不到,那我就用最原始的辦法,死記硬背。每當大廚炒菜時,只要他有空,他就會在遠處默默的記下大廚在哪個調料盒裡取料,都用了哪幾個調料盒中的調料,以及每種調料的用量。閒暇時就會掏出一個小本,把這些都記下來。等到後廚沒人的時候,他就跑到大廚的灶臺上,一一對應那些調料盒,看看到底都是些什麼。再然後就是趁著端盤子上菜的時候,偷偷地伸出一個手指蘸一下盤子裡的菜汁,放到嘴裡品嚐,記下每道菜的味道。
在知道了都是哪些調料和成品的味道之後就是實踐了,在酒店後廚裡當然是不行了,再說了,人家也不讓。他就自己上市場買回來各種調料和原材料,在家裡一遍遍的試。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沒有經驗也沒有可借鑑的參考,它只能是按照本子上的記載,一點點摸索著做。做出來的菜,不是鹹了就是淡了,再就是味道怪怪的,簡直沒法吃只能扔掉。回到酒店後他就再看,再揣摩。就這樣還不夠,他還託舅舅給他買來一些烹飪的書籍,每天除了實踐就是看有關的書籍。參照書中的介紹,結合自己的揣摩,再加上不斷的實際操作,終於,他做出旳菜和飯店大廚做的幾乎是同樣的味道了。他把做好的菜餚端上飯桌,邀請舅舅和舅媽來品嚐,幾人吃後都是頻頻點頭,紛紛稱讚他做的菜,色,香,味,俱佳,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每當這時,齊少凌都會站在一旁傻傻的笑,那笑容中帶著欣慰和自豪。這是他自從離開韓家後,第一次笑得這麼開心。儘管這開心的背後是他付出的無數心血和艱辛。
家人的稱讚是對他最大的鼓勵,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那就是有朝一日他要成為眾人敬仰的大廚。為了這個目標,他更加刻苦的勤學苦練,一點點的提高自己的廚藝。距離到達完美的程度,他還差最後一道工序,那就是食品雕刻。食品雕刻是一道要求極其嚴格的工序,它要求廚師要有很好的審美觀,最好是有美術功底。其次就是對食材的充分了解,要知曉每一樣適合雕刻的食材,食材的品質和品相,決定了你雕刻出來的成品是否合乎要求。作為菜餚的裝飾,既要美觀大方又要細緻入微,考驗的是廚師的基本功和整體的佈局觀,要和菜餚相得益彰而不是喧賓奪主。
為了練好雕刻,齊少凌特意跑到廚具商店買來兩把雕刻刀,又在家裡把兩把刻刀磨得非常鋒利,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刻刀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操作。他曾經在酒店裡看到主廚雕刻過玫瑰花,很是漂亮,如果不細看還以為是真的玫瑰花呢!這令他很是羨慕,時常在想自己什麼時候也能雕刻出這麼好看的玫瑰花。可羨慕歸羨慕,自己還是要勤加練習才可。於是他特意買來幾朵玫瑰花,仔細地觀察花朵的形狀和姿態,然後找來紅心蘿蔔,按照雕刻書中記載的方式方法,開始了食品雕刻。剛開始的時候不得要領,下刀的時候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一刀下去半個蘿蔔就被削沒了,還談什麼雕刻。再換一個蘿蔔重新來過,輕輕下刀,慢慢去料,從一開始的似是而非到後來的有模有樣,用去了他近一個月的時間。等到他能熟練地雕刻出神形兼備的玫瑰花的時候,已經是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玫瑰花只不過是很普通的雕刻樣式,真正考驗雕刻功夫的是那些建築物,小動物,蝦類,鳥類還有就是最難雕刻的人物。人物雕刻採用的原材料大都是南瓜類蔬菜,質地比較密實,可塑性好,不容易跑刀。自從齊少凌開始學習人物雕刻,家裡開始就到處都是南瓜了。弄的左右鄰居都很納悶,好奇地問齊少凌的媽媽:你們家就那麼愛吃南瓜,怎麼十個八個的往家買?齊佩雲也只好苦笑的回答他們:是他的兒子在學習食品雕刻,不是用來日常食用的。雖說如此,那也不能就這麼浪費了,那些雕刻出來沒成功的廢品,邊角餘料等,加工成熟後都可以吃。於是乎,他們家在那段時間裡幾乎每天都是吃南瓜,翻著花樣的吃。可是到後來,剩下的原料太多了,不僅是齊少凌,就連齊佩雲也是見到南瓜就頭疼,甚至是看到南瓜就要吐,更別提吃了。就這樣,雕了大半年後,齊少凌終於是初步掌握了,十幾種常用的食品雕刻樣式。這其中他最滿意的就是自己雕刻的老壽星,神態慈祥,頗具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