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樣式他打算借鑒湯氏一族的,就是大院包小院,安全性更高。
不過商議一番後,他家到底還是沒有與湯氏合在一起。
和楚童生一家徹底融入湯氏的情況不一樣,他們一家和湯氏一族的關系只是近鄰。
這樣的關系,一開始還是不要攪合在一起的好,不然後面有什麼事情,要再分開就更麻煩了。
倒不是想著會和湯氏處不好之類的,只是年長月久的,這很多事情難說,所以自然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湯氏一族也是如此態度,畢竟他們這邊都姓湯,有什麼問題還可以族長和族老們出面調停,朱家那邊就不一樣了。
種種考慮之下,朱大戶計劃道,“我就挨著你們最外面的院牆修,一開始不打算修太大,不過三個小院子,外面像你們一樣圍起來。”
“到時候兩個孩子成家了,一家一個小院,我們幾個老的一個,大家隔開各自過各自的。”他想得還算久遠,已經想到了把孩子們都分出去後,自己帶著一妻一妾快樂養好。
至於自家的營生,朱大戶家既沒有打算去開荒,也沒有打算去南城門做工。
而他的老本行,便是買地經營田地,以及買鋪子經營鋪子。
至於買地,他特意問了衙役,說城外的不少地都可以買,價格也不算高,普通的荒地就一兩一畝。
但是買來的地,就沒有免稅條件了,不管有沒有開出荒來,第一年就要交稅,且十稅一。
現在來了金陵,人口稀少,他既找不到開荒的人,又找不到後續給自己種地的人,一時就為難住了。
除非工價給給得比城南工地還高,才有可能招到人。
但是給那麼高,就不劃算了。
而他自家人,兩個淘小子壓根兒別指望,珍珠也別指望,就自己和老婆子累死了,也開不了多少。
再說他和老婆子都多少年沒幹那種辛苦事了,現如今都一把年紀了,自然不會再去自我折磨。
所以這荒地,他只打算象徵性地買一點,最多就百八十畝放在那裡做個備用。
幸好這邊的稅低,十稅一的話,百八十畝的地稅,一年小十兩,他還是承受得起。
不過這地想要開好再種下有出息,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所以他不得不另做打算,就琢磨起來自己家t的另外一個老本行,即買鋪子經營鋪子。
他之前在河口、龍口等幾個鎮上都有鋪子,做什麼生意的都有,開過酒樓、茶肆、糧鋪、雜貨鋪、飯館等等。
其中有賺有虧,總體下來還是賺的。
不過那時候他主要是自己提供鋪子,然後想一門生意,接下來就請了相熟可以信任的掌櫃去幫自己經營即可。
他自己只要每月去查查賬,另外管理一下長期規劃、把控下長遠方向即可。
現在估計掌櫃的也不好請了,他得像年輕的時候一樣,自己重新想一門生意,然後自己去經營鋪子了。
一時就打算去南城那邊好好轉悠下去,看看有沒有什麼生意可做,另外趁著價格低多買幾個鋪子。
而另外一邊,陶秋菊也在計劃買鋪子。
她現在手上也不少錢了,三七止血丸淨賺的一百五十兩,和後面賣藥方的三百兩,基本上沒怎麼花,買了藥材族裡人都按照成本給錢了。
所以她現在手裡有四百多兩了,雖說比不得朱大戶的財大氣粗,但也算是很大一筆銀錢了。
至少相對於剛來的時候,全副家當只有五百文,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換算了下,差不多相當於現代的一百萬了,算是一筆啟動資金了,她就打算做點投資規劃。
所以這四百多兩,除了留一些用來修房子的,其餘的她都打算用來投資。
而這投資,她打算分為兩種,一種是投向固定資産,田地和鋪子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