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時辰不早了,該去慶功宴了。」太上皇拍拍手,戴權神出鬼沒地從殿外走進來,笑容可掬的扶起太上皇。很明顯,剛才只是給太上皇和李斂一個談話的空間而已。
在慶功宴開始之前,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封賞有功之臣。這本應在早上的獻俘大典上完成,但因為一些不能明言的原因,所以皇上推辭到在慶功宴上宣佈。
在殿下無數人期待之中,皇上昂首挺胸的緩緩開口了,「外族橫行,滋擾華夏,邊關泣血,百姓苦不堪言。朕不得已而興義師,幸得天之助,祖宗庇佑,將士用命,於雁門大破匈奴、突厥、鮮卑三族聯軍,斬首百餘萬,攻破匈奴龍城,生擒匈奴大單於、左右賢王…繳獲牛三百萬頭、羊四百萬頭、馬二百萬頭……攻破別失八裡,生擒突厥可汗…繳獲牛二百萬頭、羊三百萬頭、馬百萬頭……畢功於一役……大周立國以來,從未有如此大勝!」
「哇!」殿上的文武百官、皇族勳貴等人盡管早已知曉這是前所未有的大勝仗,但仍然不住地驚嘆。別的不說,光是聽聽繳獲牛羊馬匹的天文數字,就足夠震憾人心了!
當初李斂等人只把在雁門郡外的匈奴聯軍幹掉後,所繳獲的牛羊馬匹都帶回雁門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只知道有很多。如此眾多的牛羊馬匹,要想清點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然而,當時李斂身中蠱毒,其後又把牛繼宗等將領都派遣出去攻打匈奴和突厥的老巢了,哪裡來的時間和人手去清點。一口氣幹掉匈奴、突厥才是最重要的事!
之後,牛繼宗、李明珠等人分別幹掉匈奴和突厥的老巢後,又把他們老巢裡的牛羊駿馬牽回雁門,這下子就更是成了一筆糊塗賬了!可以說是整個匈奴和突厥的家當有十之七八都在他們的老巢裡,這下子全部都成了周軍的戰利品。
任是他們粗略估算也不知道牛羊駿馬的數目大約有多少,只知道滿山遍野,連綿數十裡都是。所以,單是清點牛羊駿馬的數目就已經花了周軍大半年的時間。
略一停頓,皇上餘光掃視到殿下眾人驚嘆的神情,滿意的道:「朕聞有功必賞,爾諸將勤勞王事,赤心報國,今幸班師,宜享太平。所有功臣,今當一一敕封。」
殿下的眾人心裡如貓爪似的癢得難受,皇上啊!皇上!您就別再賣關子了,快些宣佈封賞吧!
皇上清咳一聲,道:「朕封冠軍侯李斂為正一品天策大將軍,加封太子少保,賜邑三萬戶、世襲永業田二千六百畝,賞小湯山皇莊一座……」
「加封趙國公賀齊為太子太師,賜雙鐧,專打奸佞,賜邑一萬八千戶、世襲永業田二千一百畝,賞……」
「封鎮國公、從四品奮威將軍牛繼宗為正二品歸德將軍,賜邑一萬二千戶、世襲永業田一千八畝,賞……」
「封正四品明威將軍李明珠為正二品宣威將軍,賜邑一萬二千戶、世襲永業田一千八畝,賞……」
「封從四品宣武將軍林寒為從二品雲麾將軍,賜爵肅毅伯,賜邑八千戶、世襲永業田一千二百畝,賞……」
「封從四品顯武將軍冉封為從二品忠武將軍,賜爵懷勇伯,賜邑八千戶、世襲永業田一千二百畝,賞……」
親自封賞了最重要的那幾個之後,皇上就閉上嘴巴,由尚寶監掌印太監畢雲這個稱得上是三朝元老的太監代為宣讀其餘封賞了。
「封……」
「建淩霄閣,以表揚諸將功勳。欽此。」
這次有份出征的將士無不大肆升官,如牛繼宗、李明珠等人更是三級跳,一舉跳過正三品的那道坎,成為二品大員。
然而,這還未完。
畢雲從身後內侍手上的盤子裡,又拿起了一道聖旨。
「封攣鞮呼韓邪為永順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永順侯爵位……」
「封阿史那曷薩那為永安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永安侯爵位……」
「封破六韓拔陵為弓高侯,食祿八百石……」
「封……」
是封賞這次被俘虜匈奴、突厥貴族的旨意,當然,不是每一個被俘的匈奴、突厥貴族都有這個機會。只有其中幾個身居高位,擁有招安意義,能夠安撫人心和有意歸順的大貴族才有這個機會。其他沒有足夠地位又不願意歸順的,就會跟其他普通匈奴、突厥人去挖礦、築堤、鋪路。
但這並不是最後的,皇上揮揮手,畢雲拿起最後一份聖旨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長安公主為朕之第七女,乃中宮皇後嫡出,德儀嘉禮,聰慧機敏,品行出眾,鐘靈毓秀,有詠絮之才,自幼為朕所鐘愛,十餘年間承歡膝下,未有一日不盡心竭力。今正五品破虜將軍李璉李成器,系忠良之後,筮仕四載,人品貴重,文武雙全,德才兼備,深得朕賞識。故今決定,詔封長安公主食邑三千戶,下嫁於李璉,一切禮儀,交由禮部與欽天監共同操辦,擇良辰完婚。另賜駙馬府一座以示天恩,望其夫妻和睦,同心同德,敬盡予國,勿負朕意。佈告中外,鹹使聞之。欽此。」
成器,是太上皇為李璉親自取的表字。
子貢曰:「何器也?」孔子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瑚璉是宗廟中黍稷器,在春秋時,宗廟是代表國家精神,誰主持祭祀宗廟就是誰在主持國家大事。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贊揚子貢乃是大器,足堪重用,能裕君民。
而《道德經二卷》裡提及到:「大器晚成,成器之人,如瑚璉不可卒成。」卒,時間短暫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有大才幹的人物,就像宗廟重器九鼎瑚璉一樣,不能在短時間內造就而成。
太上皇為李璉取下成器二字,一方面是認可他的才能,另一方面更是告誡他行事莫要急躁,應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穩紮穩打,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