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之後,快到江陵,畫舫提前靠岸,轉進一個因曲折而隱秘的小碼頭。
靠岸登堤後,發現堤壩的下面有一片燈火通明的建築群。
乍一看很尋常,仔細打量,不是一片,是一口,是一方!
建築外圍高且暗,中心低卻亮,恰好圍出了一個好像“田”字的正方形。
“田”字的下面隱隱約約還有些延伸,與“田”字合起來像個“男”字。
藉著月光隱約可以看見“力”字的建築和佔地,遠比“田”字更多更大。
然而因為燈火稀少的關係,不如“田”字醒目。
“力”的部分,應該就是段堤寺,而“田”字部分應該是真正的段堤寺。
段堤寺距離下堤的地方並不算遠,一路上是防滑的石子路。
鋪設的紋路粗看並不起眼,跟質量比較好的堤壩區別不大。
然而細看其鋪設的紋路,絕對有園林水準,而且一路漸進。
隱含著引路之意,明眼人可以追尋跟進,不懂則當面不識。
嶽七爺這一路看著熟門熟路,原因正在於此。
他還在哪兒故作神秘呢!其實風沙一眼看透。
漸進的石子路一直鋪到“田”字西側的角門。
嶽七爺那男寵挑燈叫門。
好像是往錯開的門縫裡塞了一塊牌子,一個比丘開門迎客。
進去之後,一行人穿過長廊,絲竹聲漸漸襲來,嫋嫋繞耳。
兩旁建築向中洞開,其內設鏤空屏風或薄薄垂簾稍作遮擋。
隱約可見沿途的每間屋子裡都有人,而且絕對不止一個人。
看不清在幹什麼,連是站是坐都看不清,頂多分辨動與靜。
大多屋子裡都傳來樂聲或者歌聲,正好交匯在當中道路上。
嘈雜又不乏悅耳,巧妙地形成了一個既開放又私密的環境。
其設計佈局,步道花園,又處處予人有序而非混亂的感覺。
身處其間,就好像行於幽林,傍清風、過溪水,耳畔鳥鳴。
非常雅緻,不沾庸俗。
嶽七爺不知何時變了摸樣,硬是拖著瘸腿,走出雅士風範。
顯然是受到這裡的環境和氛圍的影響,或者說壓制也可以。
總之,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