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觀眾聽得如痴如醉如臨其境的時候,音樂突兀的消失了。
螢幕前和螢幕裡的觀眾都有悵然若失之感。
蘇瑾歌放下笛子,拿出了琵琶。
觀眾們知道蘇瑾歌是會琵琶的,都在期待她這次會表演什麼曲目。
誰知道她撥動兩三根弦,一股日式風格的音律傳遍周圍。
觀眾們還以為聽錯了,琵琶怎麼能彈出三味線的聲音。
只有民樂大師坐在位置上讚許地看著蘇瑾歌。節目這時候插播了民樂大師的話:“我們中國的樂器博大精深,多種絃樂器都能演奏世界上所有樂器的聲音。”
觀眾還來不及體會民樂大師的意思,就聽到蘇瑾歌用琵琶又演奏出一種聲音。
有人在彈幕上科普。“這是京韻大鼓的伴奏。”
音律轉換。“這是阿拉伯音樂。”
音律再轉換。“這是印度的西塔爾琴和阿布拉鼓。”
音律再次轉換。“是西班牙的響板。”
音律又一次轉換。“這是民謠吉他。”
“這是古典吉他。”
“這是電吉他。”
……
一次次的科普,讓彈幕上奇異的安靜下來。
網上和現場的觀眾都兩眼放光看著臺上的人用一把普通的琵琶彈奏出多個國家的樂器的聲音。
他們激動的不能自已,頭一次覺得民樂不是土,而是世界樂器的祖宗,牛逼的不能再牛逼的存在!
導演激動的看著收視率已經破了三,微博上出現一個個民樂無敵的話題。
導演很激動,同時深深的佩服老闆的遠見卓識,把蘇瑾歌這個寶藏女孩兒挖了過來。又趕上古典文化復興的當頭,以後他們這個節目將會走得很遠,成就不可限量。
導演看著微博上無數人都說著想學民樂,覺得民樂真是了不起。
導演心裡也是深深的贊同,可不就是了不起嗎,能讓他們一檔嚴肅的節目,一躍而成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率第一。
過不了多久他們這檔節目就會有國家有關部門鼎力支援,大紅大紫已經不在話下。
觀眾們還在深深地為蘇瑾歌的表演而震撼,就見她小心地放下了琵琶,拿出了一把笛子似的樂器。
然後,放在了鼻子上。
這是什麼意思,她準備用鼻子來個花式轉笛子?
可是大家猜錯了,真相比他們想象的更加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