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大楚一直都是鄭梉仔細關注的物件,向大楚進貢的提議也一直在朝中被議論,只不過鄭朝的大臣們多數還是感懷於大明。
雖然大明之前沒有接納鄭朝,但以儒家文化為主的鄭朝朝野依舊視已經滅亡的大明為中原正朔。
說白了,這些人有些看不起新興的大楚。
他們腦子裡最直觀的東西,還是幾百年前張輔征伐安南時留在當地史書裡的威勢。
大楚能比得上大明成祖時的國勢麼?!
想想當年張輔麾下鋪天蓋地的火紅色明軍,鄭和率領的一望無邊的艦隊。
大楚?
還是算了吧,朝貢的事且看看再說。
可大楚在立國第二年就和紅毛夷在大員幹了一仗。
鄭朝與紅毛夷荷蘭人的關係很是密切,鄭朝南征阮氏的時候都多次請荷蘭人的炮艦幫忙。
所以少數鄭氏高層詳細的瞭解到了大楚軍隊真實的實力,在那一戰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和陸軍直接被大楚碾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說荷蘭人的艦隊,只說荷蘭人的陸軍戰力,鄭朝的部隊起碼人數要超過對方五倍才能勉強抗衡。
鄭朝朝野對大楚的輕蔑飛速的消失,很快從北方傳來了大楚出兵滅了扶桑的訊息,德川幕府幾十萬部隊在兩個月內被大楚遠征軍消滅一空。
鄭梉得知這個訊息後一連數月都寢食難安。
概因當今的北方之主,比之當年大明成祖皇帝還要富有攻擊性,也是個動不動就喜歡親征域外的主。
好在接下來的幾年,大楚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發展內政和外貿上,整個鄭朝上下都暗自鬆了一口氣,向大楚朝貢的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
七十一歲的老頭一臉煞白的坐在王座他被黎朝封了王爵)上,嘴裡把出賣安南的國賊莫敬耀用各種詞彙罵了個遍。
鄭氏家臣們都面面相覷,要知道這位從南方敗退回來,在進入升龍府的時候也還是笑容不減,甚至很有風度的點評南方阮主幹得不錯。
“能調動的軍隊都已經下令徵發,估計到了八月初,在對高平和楚朝一線能有四到五萬士卒待命,民夫大約也能徵到三萬多,”鄭主大將陳禮頌等到老頭緩過氣來立即上前彙報,“南方阮主那邊本朝就只剩下一萬人守衛,怕是會有些不妥。”
鄭梉沉聲道:“把守衛南方的一萬人裡再抽調五千人出來到北方去,阮福瀕是個聰明人,不會在這個時候來佔便宜。”
“否則楚國滅了我,下一個就是他!”
“是!”
下達了調兵的指令,鄭梉遲疑了一會又搖起頭來。
“不夠!還是不夠,可惜了去年那場敗績,若再有十萬人,我何懼楚國?”
世子鄭柞率先提議:“父王,我大越氣候炎熱,北兵若來也是秋中之後,不若立即徵發舉國男子,可得軍二十餘萬,操練月餘當可得用。”
鄭柞的話得到了陳禮頌的贊成。
“北兵來攻不可小覷,當年惡賊張輔之所以能得勝,就有本國人心不齊、動員不足的原因。”
對於兒子和大將的提議,鄭梉沒有第一時間點頭,因為他不知道在自己做出反應後,大楚會怎麼做?
按照中原王朝的一貫習性,對於這種突發性的國外紛爭,中原王朝要做好南征的準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事情。
如果他早早的舉國動員,而楚軍卻一直不南下,屆時難受的就是他自己了。
舉國動員超過四個月,鄭朝就會宣告破產。
鄭梉的猶豫,讓一旁的大臣看了出來,有人馬上發言替主子說出了心裡話。
“若是楚國一直不來攻,或者乾脆放棄南下,咱們豈不是白忙一回?”
這話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北方那些人喊著要南下打他們,古往今來不知宣揚了多少回,可實際付出行動的也就兩三位罷了。
“北人向來傲氣,參照前宋、前明慣例可知,他們幾乎每次南征第一次來的軍伍都是二三流水準,兵力也不豐厚,幾乎都是完敗於我們才會吸取教訓,”也有大臣跟進提出謹慎的觀點,“若是楚國派來的軍伍不強,本朝有必要全國動員麼?”
兩派鄭氏家臣當即爭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