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吹風小組回來後,向張明反饋了情況。
老師們是一片罵聲,不過大多數是在罵縣政府,罵縣長常新宇。很多人嚷嚷著要上告,要上訪。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寄希望於教育局的領導能夠勸縣政府收回成命,如果不能收回,能將數額減少也行啊!
幾個副局長反映的情況與局信訪科收到的資訊是一致的。已經有許多老師打電話來問情況了。訴苦的有之,請願的有之。
這正是張明想要的效果。常新宇啊常新宇,你自己造的孽,就讓你承受罵名吧!
童副局長說:“幸虧我們做了些手腳,不然,我們教育局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不說你這一把手,我們幾個班子成員也不好意思出門啊!民憤是最厲害的一種東西!”
謝啟大建議道:“張局長,我突然來了一個靈感,我們可不可以藉助民意,讓老師們來個遊行什麼的活動,逼一逼政府,政府說不定就收回成命了。”
張明對於下級的意見向來持審慎的態度。特別是這種劍走偏鋒的建議尤其要慎重考慮。
考慮什麼?首先要考慮建議人的動機。他是為你好,好是想給藥你吃?
把這弄清楚之後,再考慮建議本身的價值和可操作性。
在張明的心目中,謝啟大應該是個老實人,不會有暗害自己的心機。所以,張明對這個幼稚的建議並沒有進行批評。只是笑了笑,不予評價。
這個建議的幼稚性是很明顯的。發動群眾與政府做對,這是什麼性質?這是一根高壓線,誰都不能觸碰。退一步講,就算不是你發動的,你所在的部門出現了大型的群體性事件,主管領導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翫忽職守或者無能的表現。
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目前,自己已經成了縣長大人的眼中釘,他出這道難題本身就是想為難自己,天天都在等著自己犯錯誤。常縣長看起來是一個武夫,但出手也暗合了兵法。你把他佈置的事辦好了,對他有利;你辦不好,也對他有利。因為這樣他就有了處置你的藉口。
當年周喻為了殺死諸葛亮,就是給諸葛亮出了個十天造十萬支箭的難題。完不成任務,就要將諸葛亮軍法從事。
幸虧諸葛亮來了個草船借箭,不但沒有被周喻害死,反而為自己揚了名,將周喻氣了個半死。
所以,在這個時候,張明的明智選擇不是抗命,也不是煽動抗議,而是將事情辦好。
謝啟大見張明不做聲,知道自己這個主意不對領導的胃口,就幹笑了兩聲說:“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成熟,不成熟啊!”
張明為了不讓他難堪,就說:“暢所欲言嘛!說的不好沒有關系。現在是非常時期,正是集思廣益廣開言路的時候。各位工作經驗豐富,不妨多提提建議,我們集體拿出一個成熟的方案,把這件事平和穩妥的辦好,爭取不出任何問題。我們之前做的一些手腳,不是想和上級唱反調,而是一種技巧和策略。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圓滿完成上級佈置給我們的任務。”
其實張明早就有了一套方案,但當領導的不能搞一言堂。那麼如何在面子上裝的民主,而又能將自己的意見貫徹下去,就必須要在徵求意見時進行巧妙的引導。這和老師教學一樣,所有的答案早就設好了,為了讓學生答出那個已預設好的答案,就要你巧妙地設問,引導他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
黃義忠說:“我覺得當前最重要的事是正式發布訊息,將教師的集資款和轉正費用明確下來,這個數字比我們先前傳言的要少一半,我想這樣可以迅速地安定一下民心。否則,時間長了,會激起民變。”
張明說:“黃局長考慮得很周到啊!我同意!”如果下級的建議和自己想的一樣,就馬上予以肯定。這樣既達到了目的,又調動了下級的積極性。也讓他感覺到了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