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快去換衣服,這會兒估計鄉飲已經快結束了,我們現在過去接你阿父回家,時間正好。”程氏柔聲催促道。
“哦!”蘇軾應了聲,拉著蘇轍回房間更衣去了。
所謂鄉飲,指的是考生在透過解試後,進京省試前,地方官請舉人們聚餐的宴會。鄉飲宴一般會在當地孔廟中舉行。不過,說是聚餐,其實就是舉人們與地方官之間的一種社交,還是特別累人的那種。
比如今日正是舉行鄉飲的日子,蘇洵與其他舉人們都起了個大早,五更剛過,天才矇矇亮,眾舉子們就已經在孔廟正門外候著了。等了約莫一刻鐘,眉州知州才駕臨孔廟。又過了一刻鐘左右,眉州有名望的耆老們才拄著柺杖姍姍而來。這些耆老們中年紀最小的也有六十了,別說舉子們要恭恭敬敬地向他們作揖行禮,就連知州也需在耆老們面前擺足尊敬的姿態。
等耆老們到場,人才算到齊,知州領著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進了孔廟大門。過了大門,登橋過泮池,沒多遠就是正殿。正殿下上好的石材雕刻壘砌而成的踏步。在這裡還得上演一番“禮讓”的表演。
是的,蘇洵在心中稱之為“表演”。舉子們互相謙讓,讓對方先走,知州大人敬老知禮讓耆老們先走,耆老們也謙讓,非讓知州率先登上踏步進殿。眾人口中互相說著“您請”“還是您先請”,來回推讓上好幾回。
今早天沒亮就起身了,在孔廟外等了兩刻鐘,等得昏昏欲睡,現在好不容易進了門,在大殿前又要裝模作樣互相謙讓個三四回。有這個時間,鄉飲宴早就吃完了。蘇洵雖然心中不耐,面上仍端著一張板肅正經模樣。
這番“表演”終於到了尾聲。最後還是耆老們走在最前面,知州次之,一群舉子們呼啦啦跟在最後。
進了正殿,殿中空出一大片,用飯的餐桌分別擺在東西南北四個角落。眾人在耆老與知州的帶領下,先向殿中孔聖人的畫像與牌匾磕頭行禮,再將酒菜與果盤等貢品供到香案上,然後才能依次就座。
蘇衡在家中時,三餐規律,鐵打不動,連帶著蘇家人如今全部養成了飲食規律準時的好習慣。到了飯點,不用人催,肚子自己就開始鳴鼓喊餓。蘇洵今晨早起,沒來得及用朝食,現在被繁瑣的鄉飲流程絆住,眼看著就要到了平日用午食的飯點,他感覺自己已然餓過了頭,臉色越發板正嚴肅。
其餘舉子見了,紛紛在心中贊嘆。不愧是蘇明允,君子端方,一絲不茍,禮節絲毫也沒有錯漏。殊不知,蘇洵只是因為過了飯時無法用飯,心情不好罷了。
殿中孔子像前的香案下面整整齊齊擺著今日飲宴所需的酒水與酒具。侍者跪於在地上,取出酒杯,放到水桶內的清水中上下盥洗三次,再用酒勺從酒樽裡舀酒,將數十盞酒盞一一斟滿,依次送到眾人桌上。知州舉杯,眾人共飲。飲罷方可動筷吃菜。
蘇洵用筷子夾起已經冷了的飯菜,送入口中。然而,還沒吃幾口,下一輪敬酒又開始了。侍者將眾人案上的酒盞收回,放入水桶中重新盥洗,再用酒勺打酒,重複上一輪的流程。就這樣,收杯、洗杯、倒酒、端酒、敬酒……如此這般進行幾輪之後,蘇洵被搞得胃口全無。本來那些冷了的菜餚就不好吃,還要吃幾筷子敬一次酒,煩人至極。
好不容易熬到宴席結束,知州卻站起身,要開始發表講話。
蘇洵:“……”
等繁瑣的鄉飲終於徹徹底底結束後,蘇洵幾乎是迫不及待地跟在隊伍後面出了孔廟。
“阿父!這裡!”站在樹下等候的蘇軾一眼就發現了蘇洵,跳起來招手。
蘇洵走過去,發現蘇軾懷裡露出來半拉包裝紙,這是眉山縣最有名的那家點心鋪子的包裝。
伸手,摸走,拆袋,進食。蘇洵吃下一塊香軟可口的棗酥,燒灼的腹部總算緩了過來。
“阿父,這是我好不容易才省下的點心!就兩塊,全被你搶走了。”蘇軾發出抗議。
“再給你買。”蘇洵說著把另一塊棗酥也吃進了肚子。
“阿父,是鄉飲宴上的飯菜不好吃嗎?”蘇轍瞧出一些端倪。
“別提了,就是一些冷羹冷飯還有幾杯酒水。”蘇洵折起包裝紙。
“那我們快些回去,讓採蓮給你下一碗雞湯面。”程氏心疼道。
“好。多謝娘子。”
鄉飲結束,蘇家打點好全部行囊,一家五口人還有采蓮、青枝、金蟬三位侍女便一齊登上了離蜀的航船,駛往蘇衡所在的京城。
緊趕慢趕,蘇家人總算趕在除夕前到達了京城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