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端午鹹粽 “採蓮,端午安康。這是自家……
“採蓮,端午安康。這是自家做的水團,給幾位小郎君、小娘子們甜甜嘴。”賣魚辣羹的宋大娘一大早便來蘇家送端午節禮。
水團,也叫白團,其實就是加了糖的糯米團子,是端午常見的節日食品。
“宋大娘,端午安康。勞你記掛了。”採蓮接過提樑食盒,發現沉甸甸的,十分墜手,“哎喲,宋大娘,您該不會把所有的水團都拿過來了吧。這裡頭塞了滿滿一盒吧?”
“都是糯米做的,不值幾個錢,你就收下吧。小神醫治好了我的病,上個月我生産也很順利,成功生了個大胖小子。這還得多謝小神醫呢。一點水團,聊表謝意,你就莫要推辭了。”宋大娘似乎生怕採蓮把食盒還給她,解釋了幾句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別急著走呀,我包了不少粽子,帶幾個回去嘗嘗呀。”採蓮在宋大娘身後喊道。宋大娘沒回頭,只在巷口揹著她擺了擺手,便往左一拐,再看不見人影了。
採蓮見狀,笑著搖搖頭,便打算關門。誰知這時,又有一道男子的聲音從外頭巷口遙遙傳來:“且慢——”
一位帶著鬥笠,一身漁人打扮的男子揹著一個竹編地魚簍,氣喘籲籲地小跑過來。
“阮大郎,是你呀。端午安康呀。”採蓮笑吟吟朝他福了一福。
“任娘子,端午安康。”阮大郎順了順氣,向採蓮回了一個叉手禮。
“叫我採蓮就行,許久沒聽見有人喊我‘任娘子’了。“採蓮愣了一下才發應過來。她本名任採蓮,父母去得早,幸好程太夫人心善,收留了她。程家上下都喚她採蓮,漸漸地,倒沒人記得她原本還有個姓了。
阮大郎憨憨一笑:“我原是青神人氏,幾年前才搬到眉山居住。當初,我家與你家還是鄰居呢。那日來府上求醫,我便覺著你眼熟,只是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罷了。”
“原來是舊相識”,採蓮眼底有些落寞,“我幼時曾發過一次高熱,忘了不少舊事。因此,也沒認出你來。”
不打緊不打緊”,阮大郎連連擺手,“對了,這是我今早捕到的幾尾鱸魚。這時節,就數鱸魚最鮮最肥美。拿給小神醫嘗嘗,權當端午的節禮了。”
阮大郎卸下背後的魚簍子,從裡頭拎出一串用草繩捆好的鱸魚。
“好大的鱸魚,多謝你費心。”採蓮這次有了經驗,沒接過這串鱸魚,只道,“勞煩你在此稍後,我去廚房裡頭給你那些粽子,你帶回去和阮娘子一塊兒嘗嘗。”
阮娘子喝了蘇衡開的鯉魚湯,高高腫起的腹部總算消到正常孕肚大小,人也能喘得上氣了。算算日子,阮娘子肚子裡的胎兒已有八個月大了。想來也是因為阮娘子行動不便,只能在家中待産,阮大郎今日才獨自來訪。
“給,系紅繩的是甜粽,系綠繩的,是我們家三郎想出來的新口味。你帶回去給嘗嘗。”採蓮把粽子給了阮大郎,這才接過那串鱸魚,從容地與阮大郎道別。
一手提著一盒水團,一手拎著一串鱸魚,採蓮收獲滿滿地回了廚房。廚房裡,青枝和金蟬已經準備帶去玉局觀端午集市上售賣的粽子,一盒盒地打包好了。
“好肥的鱸魚!直接上鍋清蒸了,淋上熱油,撒上蔥花,保準好吃!”青枝雀躍道。
“這魚哪來的?”金蟬從採蓮手裡接過那串魚,解了草繩子,把幾尾魚都扔進大水盆裡養著。
“阮大郎送的。還有這水團,是宋大娘送的。青枝,你不許偷吃!”採蓮特意叮囑道。
“哦……”青枝眼饞地吞吞口水。
·
玉局道觀的端午集市從巳時開市,到午時就結束。雖然才短短兩個時辰,但也足夠百姓們買到心儀的節慶之物。況且,攤主們也是要過節的,賣了貨物掙了銀錢,正好歡歡喜喜地家去過端午。
蘇衡的端午掙錢計劃自然瞞不過蘇洵和程氏。蘇洵滿懷大慰,還做主預定了一輛驢車。在端午這日,驢車載著蘇家一行人與半車粽子,緩緩進了城。
蘇軾緊緊挨著蘇衡坐,掀起車簾子很是興奮地往外看。
沿路走來,街道兩邊的民居門前都掛上了一束束驅邪避疫的植物,或是淺桃柳枝,或是葵蒲葉,還有的人家門首上掛的是能驅蚊的佛道艾。因著艾草驅蚊的功效,不少人家還專門用艾草做了草人,釘在門上呢。
這些掛在門前的物什,大多是眉山百姓們從自家院子種的桃樹、柳樹上折的,葵花、蒲葉也多的是,根本不花錢。就算自家沒有,找左右鄰裡討幾支新鮮的柳條,也不費什麼事。不像京城,汴梁那邊自五月一日起,直到端午前一天,街上都會有人叫賣桃柳枝與佛道艾。聽那些走南闖北販賣地皮貨商人說,那些節慶植物賣的價錢是平日裡的好幾倍呢。
到了玉局道觀,採蓮和金蟬幾個就提著打包好的粽子下了車。蘇軫懷裡抱著一個大布包,在程氏的幫助下也下了車。看得出她很是期待接下來的集市,一雙杏眼亮晶晶的。
穿過山門殿,到了二進院落,大大小小的攤子已經佈置完畢,攤販們開始不遺餘力地叫賣,以此招徠客人。賣艾花的、香糖果子的、還有售賣用紫蘇、菖蒲、木瓜等和香藥揉成的香丸的,應有盡有。與蘇家一樣賣粽子和百索的小販,自然也不少。
蘇家一行來得已算晚了,好的攤位已經被佔完了,最後只佔得在院子東南角的一小塊地。
蘇軾好似天生樂觀,像個小太陽一樣,毫不氣餒:“沒關系,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吃不怕位置偏!”
程氏聽了,莞爾一笑:“軾兒說得對。來,我們先把攤子佈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