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淮南戰局,分明可以先試著以不戰而解。
照公孫羊的思路,比彘若是不肯受撫,再打也是不遲。
但是,倘若能夠以不戰收了比彘,以比彘之力,加上楊信,吃掉已經死了薛泰的徐州,易如反掌。
如此,淮水一帶大片美地,不戰便入君侯囊中。
非但得地,還能得比彘這樣一個日後或能與李典大將軍比肩的大將。
這等便宜好事,君侯為何一意孤行,偏要節外生枝,定命楊信將他打掉?
聽君侯口風,似乎是他看不起比彘出身,這才不屑用他。
但公孫羊知道,君侯性雖高傲,在禮賢下士這方面,做的還是令人稱道的。
否則他帳下,也不會聚匯如此多甘心受他驅策的良臣猛將。
譬如李典,早年出身亦是貧寒,如今卻成他帳下第一大將。
偏他竟如此敵視比彘,實在有些反常。
公孫羊久久沉吟,心裡其實隱隱有一種感覺。@他疑心君侯遷怒。
君侯仇敵喬家,偏又似乎沉迷於喬女,竟隱有不可自拔之兆。
雖然已經有些時日,公孫羊未再見君侯在自己面前提及喬家便露咬牙切齒之狀,但以公孫羊對君侯的所知,料他內心,應不可能如此輕易便放下家仇。
比彘也算半個喬家人。
若撫比彘,在君侯看來,大抵與撫喬家人無異。
他如何肯輕易鬆口?
也只能作如此想了。否則,公孫羊真的是想不通在此事上,君侯的態度何以如此剛愎,不合常理。
議事堂裡,公孫羊捻著鬍鬚,慢慢來回踱步。
他也想過,可否將訊息轉給女君。
由她出面勸,或許比自己磨破了唇皮,效果來的還要好些。
但他很快就否決了這個念頭。
顯然,君侯命楊信驅比彘,此事應還瞞著女君。
他在軍中平日雖得君侯禮遇,君侯對他所言,幾乎無不聽,將士也尊他地位。
但他的官職是軍師。
所謂軍師,監察軍務,參謀軍事者。最後決策,聽命於上。
倘是別的原因,遇到君侯做如此不合常理的節外生枝之舉,公孫羊便是冒著犯上罪名,定也會再想法上言。
但君侯若真是出於自己方才揣摩的這種私心,而執意打掉比彘,當中牽涉魏喬兩家的仇恨,自己身為外人,忤逆君侯心意私下行事,未免不妥。
他是軍師,看問題首先的著眼點,自和軍事有關。
以當下淮水一帶局面來看,若楊信事成,比彘勢力滅,自然最好。
若楊信事不成,應也能繼續維持如今三角鼎立的局面。料比彘能力再出眾,短期之內想反噬楊信,繼而吞掉全部徐州,也是不大可能。於大局當無大的影響。
是以公孫羊躊躇半晌,最後決定,還是先照君侯心意行事。
暫先只能讓他任性一回。靜觀局勢變化,到時再隨機應變,以定後策。
第二天,小喬已預備好要動身了,魏劭卻又告訴她,因忽生變故,暫時先不走了,要在信都再留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