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團結,團結一切能用的人,這就是華陽夫人的態度。
歷史的偏差,年輕的嬴政今年才十七歲,久不在咸陽,失去了許多君權。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幸虧秦宮裡有兩位太后,不然等到嬴政回來,秦王位置指不定誰人在坐。
夏姬的眼光很長遠,在亂局之時,極力地支援華陽夫人,這個局面,嬴政根本解決不了。秦宮之中,必須有個人站出來,而華陽夫人是最好的選擇。也只有華陽太后,才能收回城衛府的兵權,城衛兵才會忠誠地效忠皇室。
夏姬看的很清,華陽夫人也看的明白,兩位太后一拍即合,自然能夠快速地穩定宮內的事務。在秦宮當中,她們看好的是林葉,誰不想做那個幕後指揮者?可惜林葉被刺,華陽夫人不得不站出來穩定局勢。
華陽夫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嬴政選出個人來,城衛府應該交給誰,值得商榷,必須提前商定好。明日朝議的時候,嫪毐不在,華陽夫人可以讓羋宸等楚系集團的人支援,呂不韋也阻止不了。
華陽夫人沉思道:“政兒,不是祖母在背後說你母親的壞話,她做的事情太惡劣了。居然跟著呂府的門客跑了,現在兩塊極重要的璽印在趙姬手上,讓我們很被動。”
“別指望她能交出來,嫪毐也不可能再回咸陽,朝堂之上的亂局,必須有我們去收拾。沒有辦法了,只能請那位出來,讓他與呂不韋唱對臺戲,但是這個人,我很不喜歡。”
嬴政和鍾離疑惑,羋潤卻擔心道:“奶奶,真的要讓羋啟大伯出來嗎?他與我們不是一條心,在族內聲望不下於父親,如果他得權,未來免不了一場麻煩。”
華陽夫人嘆道:“事在人為,我們沒有君王玉璽,只能用皇族身份去震懾那些大臣。殺人有什麼用?我們要的是團結,要的是大秦的穩定。”
嬴政也想起來了,那位是昌平君羋啟,羋氏最能打仗的一位,與昌文君羋宸一武一文,奠定了羋氏一族的強大。
但是這個人,羋嬴兩族都不喜歡,因為羋啟身在秦國,心向的卻是楚國。嬴柱、嬴子楚的時候,都不敢用他。到了嬴政這一代,華陽夫人也沒有提,她也從來沒想過要用羋啟。
華陽夫人和羋宸等人,都想著早日攻破楚國,去家鄉看看。而那位羋啟,只要發現對楚國不利的事情,都是推三阻四,經常在族內打消眾人的念頭。又因為他在羋氏一族聲望很高,僅次於華陽夫人,弄的他們也很麻煩。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華陽夫人又不得不用,朝堂之上必須有位強勢的人站出來,不然沒人能夠與呂不韋對上。現在嬴政回來了,就不能再施行替身那一套,必須要加強嬴政的君威,收斂人心。
最後,華陽夫人言道:“甘泉宮的事情,政兒自己想辦法解決,我不方便插手。”
說完此話,華陽夫人搖頭低嘆,在微瀾、毛毛的攙扶下,去寢宮休息。
在回鍾殿的路上,嬴政也是愁眉不展,他知道華陽夫人的意思,那件事情其他人確實不好插手,這關係到嬴政的聲譽。但又不能不解決,因為更關係到皇族的清譽。
趙姬私下裡和嫪毐生下兩個兒子,在名義上來說,那是嬴政的弟弟。可嫪毐是什麼身份?只是呂府裡的一個門客,混進秦宮裡與太后做出苟且之事,大家面子都不好看。說輕點是趙姬把持不住,不小心與外人動了情,說嚴重點,就是嫪毐霍亂宮闈。
先王嬴子楚死去才過三年,你就按耐不住春心,將整個宮闈弄的烏煙瘴氣。秦宮裡還有好幾位太后,你趙姬憑什麼這麼做?太膽大妄為了。但是趙姬又是嬴政的親生母親,大家只能在背後議論,都不會當面說出來,免得年輕的君王難堪。
嬴政確實很難堪,這事一直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說,也只有華陽夫人稍微點了下,話也說的很委婉。就是這樣,嬴政心裡也不舒服,母親大人真的做錯了。
記得父親在的時候,後宮獨寵母親一人,他即位之時,華陽夫人為了緩和彼此的矛盾,連後宮大印都交了出來。這才過了幾年,讓宮裡的老人都認為華陽夫人做錯了,當初就不該放權。
嬴政也知道,華陽夫人很失望,她也想像夏姬奶奶那樣,躲在一角,在幕後指揮著年輕人去衝、去闖。可惜不能,形勢逼得她再次站出來,為嬴政撐腰,不然朝堂之上,有幾個會聽他的。
正如華陽夫人說的那樣,殺人不能解決問題,如果能殺,她早就借夏姬的手,去除掉一些攔路虎了。甚至還有鍾離的一個承諾,沒有什麼人是華陽夫人殺不了的。
可是不能殺,呂不韋也不能動,畢竟他是有功之臣,左右著許多事情。帝王心術,就是要懂得平衡之道,哪怕做的事情讓人反感,只要對皇族有利,就要保下來。
今天的太陽不大,好像體會到嬴政的心情,颳起了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