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章臺宮。
站在殿中央的呂不韋,迎接著周圍射來的目光。嬴政坐在高位上,耷拉著腦袋,昏昏欲睡,一言不發。好似這與他無關,你們儘管吵,吵夠了再叫醒他。
今日朝議的內容是逐客令的執行,本來商議好的事情,卻被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鬧的看不明白形勢。一般的大臣可以互相吵鬧,但是碰上呂不韋、昌平君這一層次的人物,全都偃旗息鼓。
他們看的很明白,呂不韋和昌平君必定要大吵一架,不吵出個結果,誰摻和進去必然得罪其中一人。
這個矛盾已經無法調和,昌平君和商公要進行逐客,咸陽哪家的門客最多?唯有呂府。趁呂不韋不在的時候,玩了這麼一手,丞相大人肯定不憤。
果不出所料,人家不跟你廢話,直接付之行動,推出《呂氏春秋》。此書就是呂府門客們撰寫,集眾家思想於一體的鉅著,多少文人士子去挑毛病,愣是沒能改動一字,不愧稱為‘一字千金’的好書。
此書剛剛推出,就要商議逐客,這麼過河拆橋的事情,吃相太難看了,呂不韋當然會反對。如果不反對,他也不好意思回呂府去見那些人,這一悶棍打下來,讓呂不韋差點沒氣瘋。
如果逐客令繼續進行下去,以後誰敢跟他呂不韋走在一起?所以他就站在眾官面前,來個無聲的抗議。做丞相久了,本身的威勢甚重,一般的大臣根本沒資格與他叫板。
那些武將,更是與嬴政一般,閉眼不看任何人,也裝著沉睡。無論哪邊吵贏了,都與他們無關,誰要去參與進去,不是得罪呂相,就是得罪昌平君,這兩人都不好得罪。
昌平君和商公對視一眼,來者不善,呂不韋要反對。逐客令是他們的主意,倘若今日被人駁回,朝令夕改,權勢也會失去許多。
踏出一步,昌平君言道:“呂相這是何為?有什麼奏章,可以當面提出來,大家一起議議。今日討論的是逐客令的執行,催促甘泉宮儘快蓋上璽印,應該派誰過去與趙姬太后說。”
昌平君和商公也很著急,從甘泉宮到咸陽,只需一天一夜,蓋上璽印的詔書昨夜就應該到了。可不知為什麼,那位太后遲遲不發出詔書,有意拖延。
派去甘泉宮的手下都說,他們身份不夠,根本進不了城門,更別提入宮覲見太后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明白,趙姬在顯示自己的權勢,在給嬴政助威。你們一個個在朝上欺負她的兒子,她就會故意刁難你們,想要用玉璽,就派出實權人物去見她。
咸陽局勢還需要穩定,他們根本走不開,今日準備商議派誰去合適。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呂不韋跳了出來,來的也太及時了。他們都知道,可能背後有某位太后的影子,不然呂不韋的動作不可能這麼快。
就算要吵架,卻一句話都不說,來個無聲的抗議。呂不韋是大秦丞相,昌平君只在左丞相,職位比呂不韋低那麼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很能說明問題,只要呂不韋不點頭,朝上議定好的事情,就無法執行下去。
他們也想讓嬴政主動說話,可是嬴政昏昏欲睡狀,明顯是不打算參與。
呂不韋內心憂憤,嬴政那個裝糊塗樣子,肯定是不會說話了。也就是說,他要獨立面對這些同僚的攻伐,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幫忙。還是要靠自己呀,朝上的這些老傢伙,一個比一個圓滑,個個精的似鬼般,看來要儘快把李斯、甘羅等人提上來。
那些人在呂府學習多年,畢竟是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如果遇到今日的情況,肯定會主動站出來與昌平君對話,替自己擋槍林彈雨。可惜沒有,現在他只能獨立面對,還要以防商公那個老狐狸的冷箭。
呂不韋一口言道:“我已派手下親信去甘泉宮,當面向趙姬太后闡明利害,逐客的詔書不能發,因為我反對。就算昌平君親自去覲見太后,你認為她是相信你,還是相信我呂不韋?所以逐客令一事,不用再議,那是不可能的。”
這句話說出來,滿朝譁然,原來你早就付出了行動,搶在詔書進入咸陽之前,就跟太后通了口氣。難怪詔書遲遲沒有到來,這麼說來,再派其他人去也沒用了,除非秦王嬴政親自傳令,否則那位太后不會聽。
昌平君氣得當場怒道:“呂相大人,你還有沒有當朝丞相的樣子?眾位同僚商議好的事情,大王也點頭了,你不與我們商議一下,暗地裡就阻止太后發詔書,連個正規程式都不走,實在不合規矩。”
呂不韋一言不發,昌平君只能對嬴政施了一禮,言道:“請大王做主,逐客令一事,你也點頭了。”
嬴政故作模樣地揉了揉眼睛,無辜地望了望昌平君,言道:“你們商議好了?那麼可以退朝了嗎?”
滿朝屏息,昌平君也打了個抖擻,感情這位才睡醒,什麼都沒聽到。昌平君只能再次言道:“前次朝議,商定好的驅逐列國之人,請大王讓太后蓋上璽印。”
嬴政無辜地言道:“這個命令我已經傳給母親了,詔書還沒到嗎?那就再等幾日就會到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