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空氣之中的氧氣含量估計在30以上。
那時候海洋裡的藻類和陸地上的蕨類植物製造了大量的氧氣。
也正是因為氧氣充足,才足以支撐恐龍那種龐大身軀的動物在呼吸之間滿足自己龐大身體的氧耗需求。
而後來,經歷過一場大災變之後,地球空氣之中的含氧量驟降,所以像恐龍那麼大體型的生物不復存在。
只有鯨魚這種對呼吸需求不是太大的海洋大型哺乳動物生存了下來。
而這場大災變,大機率是隕石撞擊。
地球上有很多明顯的隕石坑,作為證據。
……
但除了恐龍時代的空氣含氧量高之外,當時的地球整體溫度也比現在要高得多。
熊國在2017年的時候,曾在靠近北極的凍土層之中外出過生活在4萬年之前亞熱帶地區的猛獁象。
甚至,燈塔國也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熱帶生物的化石。
……
很顯然,那時候的生態圈和現在的生態圈完全不一樣。
那時候的地球溫度高,氧氣足,才孕育出了匪夷所思的恐龍時代。
有學者認為,當隕石撞擊地球之後,整個地球進入了“核冬天”。
恐龍們在“核冬天”之中被消滅殆盡。
之後,地球上的大氣出現了“臭氧層”。
這是“核冬天”之後的產物。
當時隕石撞擊地球時爆發的瞬間能量讓地球大氣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氧氣發生了同位素“異變”,變為了“臭氧”。
“臭氧”上升,在大氣層上部形成了臭氧層。
這樣太陽紫外線不能再能夠直接照在地球上,使得地球溫度也降了下來。
並且,在太陽的紫外線被臭氧層遮擋之後,地球表面上的微生物又重新活躍了起來。
雖然這些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體態最為渺小。
但它們對氧氣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它們是促進那些恐龍屍體迅速氧化分解的“元兇”。
因此也產生大量的氧氣消耗。
所以,地球的氧氣驟降,再也無法孕育大型陸地生物。
恐龍時代也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