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感覺餘青山這個人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一樣。
像極了一個說話語調更接近於人的ai。
“餘博士,你的工作上級我們會親自給打招呼,因為事關重大,請您做好停止工作的準備,並保證自己的安全。”
“我們不排除有人會對你隨時展開刺殺行動。”
“江重陽教授腦機扣突然釋放110v電壓,疑似有人用此展開暗殺。”
“江重陽?他死了嗎?”餘青山的語氣終於有了波瀾。
“沒有,江教授已經沒事了。”陳東洲說道。
餘青山又沉默了一下,隨後說道:“好,我配合你們。”
“餘青山博士您好,我們接到上級命令,將對您實施24小時嚴格保護,請跟我們走一趟。”
餘青山的話音剛落,餘青山就在通訊之中聽到了警衛的聲音。
顯然,餘青山的專案組裡應該就有警務人員長期駐守。
這是很多危險性達到b級以上的實驗專案組的規定。
這些實驗必須有執政人員進行監管。
對場地,實驗安全性等方面進行現場嚴格評估才能進行。
而這些評估評估人員大多數也是警衛身份。
所以,在接到命令後不到一分鐘,就會有警衛出現在餘青山面前。
“感謝餘博士的配合,我們會盡快前往海底之城。”陳東洲說道。
……
關於“海底之城”還要從21世紀80年代的墨子航天國際公司的“生態城計劃”開始說起。
當時的太空飛船生態系統其實是比較落後的。
最多能夠維持一組大約6人)宇航員正常生活五個月,而且還要攜帶大量的氧氣,水和現成的食物。
這種情況只能在火星離著地球最近的時候,往返一個來回,且太空艙內的生態迴圈得不到強有力的保障。
無法實現像地球上的這種生態迴圈系統成為載人航天遠征的一大問題。
當時這方面的技術,也不符合在月球和火星建立生態城的預期。
所以,為了研究解決這個生態迴圈問題,早在1987年,艾德·巴斯等人就在燈塔國亞利桑那州,展開過“生物圈2號”的實驗。
實驗名稱之所以命名為“生物圈2號”是因為地球為“生物圈1號”。
當時其實就是搭了一個透明的棚,裡面的空氣,土壤等都和外界隔絕,但陽光可以照進去。
幾個人在裡面搞農業,看是否能夠生活兩年。
最終實驗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