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重逢之前,楊璟也曾經想過,與宗雲等人會合之後,自己的身邊便會多一些助力,可如今看來,宗雲非但沒有留下,把劉漢和常神嶽也帶走了,說不失落那是坐在墳頭說相聲,x
不過,無論是禍是福,楊璟都為宗雲感到高興,也為大宋的百姓感到慶幸。
或許宗雲一輩子都會被道門的人唾棄,許多人對他會敬而遠之,被視為離經叛道的異類,又或許他會成就莫大的豐功偉業,足以晉升聖人,受到千古膜拜。
無論如何,他都勇敢地踏出了那一步,甘願成為大宋邊境上沉默卻又堅韌的長城,抵禦著北方鐵蹄的入侵!
楊璟收拾了心情,帶著風若等人,將哈克滿大王帶上了船。
先是阿里不哥大王被楊璟刺死,如今又將蔡州洗劫一空,將坐鎮蔡州的哈克滿大王給擒活捉了,李庭芝和杜庶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只能讓人加急了往臨安遞送軍報。
這種事情也是一回二回熟,債多不壓身,蝨子多了也懶得撓,一個是殺,兩個也是抓,反正趙昀那點香火情已經耗盡,楊璟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將宗雲丟過來這個燙手山芋給接了過來。
當然了,朝中的主戰派恨不得天天彈冠相慶,對於他們而言,這可是少有的戰功,是十幾年來對抗蒙古人的大捷,這是極其振奮人心的!
朝堂上那些個主和派雖然整日裡彈劾楊璟,說他窮兵黷武,輕啟戰端,撩撥和惹惱蒙古人,會給大宋帶來兵禍災難,可民間老百姓卻是有種普天同慶的跡象!
董槐等人自然是要支援楊璟的,事實上,雖然他是主掌軍政的樞密使和右丞相,楊璟的軍事行動確實過於魯莽,有欠考慮,但最終卻是成功了。
大宋朝傳承聖人教化,刺殺敵的事情是要受到士大夫指謫和攻訐的,只有蠻夷才會如此不擇手段的事情。
可這些士大夫口口聲聲說不要刺殺,要正大光明地對決,問題是他們卻都是主和派,哪裡來的正面交鋒?
無論如何,朝堂上便如楊璟說猜測的那般,掀起了唇舌戰,天天對罵,鬧騰得不可開交,趙昀也是頭疼不已。
他對楊璟是極其信任的,畢竟連瑞國公主都想賜婚給楊璟,可見他對楊璟的青睞。
在楊璟的影響下,他也確實重拾信心,不願看著大宋王朝不斷淪陷於蒙古人的鐵蹄和刀弓之下。
但客觀來說,這件事情楊璟做的確實有欠妥帖,趙昀也知道蒙古人所圖甚大,不像遼人和金人,能夠用歲幣和邊貿榷場來打,蒙古人雖然也稀罕大宋的銅錢財帛,但更渴望大宋的疆土!
他既然能夠組建神火營,重用楊璟的人來研,能夠讓楊璟去巡邊,就足以說明他重振了雄心壯志。
他之所以認為楊璟不過妥當,不是因為刺殺了阿里不哥,而是引了朝廷的內鬥!
歷史上這麼多朝代,能夠讓臣子指著鼻子罵皇帝的,除了唐朝應該便是宋朝。
但唐太宗以虛心納諫傳於後世,可他主掌軍政,是個強勢的大帝王,然而宋朝的皇帝卻實實在在懦弱,讓臣子罵著也就罷了,有時候連自己的旨意都要被退回去,看上一兩個人才,想要給個官職,都要讓文官們唧唧歪歪老天。
那些個御史和言官有著風聞奏事的職權。
這個風聞奏事是怎麼個情況呢,所謂風聞奏事,就是言官們啟奏的事情,即便沒有真憑實據,只是街頭巷尾道聽途說的,收到一點點風聲而言,也同樣可以在朝堂上彈劾緋聞官員!
言官們的工作就是罵人,就是彈劾,而且還必須天天罵,每個月有固定的指標,沒有罵夠的話就是不稱職。
由此可以想象,大宋皇帝們的工作環境是多麼的惡劣了。
以仁治出名的宋仁宗,睡到夜餓了,想吃東西,卻沒敢喊人,硬捱餓了,因為擔心會掀起奢靡之風,對於官員更是寬容到了極點。
雖然有皇城司四處監察民情,但大宋的社會輿論環境其實還算開明。
瓦子裡的丑角兒經常扮成朝中的權貴,做些醜態百出的滑稽戲,對於丁大全和賈似道等人,民間的人也可以拿來取笑,只要不假扮皇帝,別諷刺皇帝陛下就可以。
這即便在後世都是無法想象的,就如同美國人,他們不會拿低能兒或者殘疾人或者有色人種來當笑料,卻老是將國會議員等政客,乃至於總統來當調笑的目標。
在某些人看來,這是美國人民主自由的風氣,是言論自由的象徵云云,但其實咱們早在宋朝就有了,老美不過玩咱們剩下的罷了。
之所以說這些,是想說明趙昀的日子其實也並不好過,如果他能夠順心隨意地行自己的政策,而不受絲毫掣肘,他一定會百分百支援楊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