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瘋狂崛起的農民軍,也不是沒有,遠的不去說,單說後世滿清的太平天國,便是其中的一個。
太平天國也是短短一兩年便瘋狂崛起,從廣西金田,一路打到南京,而南京也曾經是古時的國都,洪秀全正是在南京,建立了天朝!
但這種政權通常都是烈火烹油,來得也快,散得更快,從最開始的一呼百應,到最後的眾叛親離,也就幾年的時間。
因為這種政權沒有根基,沒有王朝的底蘊,當時的社會形式也沒有給他們成長的土壤,加上領導者喪失了雄心壯志,只有衝鋒陷陣的勇氣,卻沒有治理國家的雄才偉略。
無論如何,南宋朝廷方面已經將宗雲視為最大的威脅,甚至比蒙古人的威脅還要大!
蒙古人要西征,要爭權奪位,或許還會跟南宋議和,劃江而治,互開邊事,共同發展,讓南宋繼續苟延殘喘。
可如今義軍瘋狂崛起,對蒙古人窮追猛打,南宋朝廷也深受其害,自然不能無動於衷。
只是若真的昭告天下,將義軍定義為叛軍,那麼就是一種宣戰,到時候朝廷就不得不真的發兵圍剿義軍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都在議論爭辯,持久不下。
他們也不斷派天使來接觸義軍,甚至讓李庭芝和杜庶等人,來探聽宗雲的意思,勸說宗雲接受朝廷的招安,甚至丟擲了要封宗云為王的**!
這就讓人有些哭笑不得了。
宗雲眼下已經擁有了建國稱帝的資格,你丟個郡王的條件出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只是這些都是尋常人的看法罷了,在朝臣們的眼中,這是最為妥當,也是對宗雲最大的忍讓。
不過結果跟他們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樣,或者說是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
宗雲自然是不會接受郡王冊封的,他也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或者說暫時沒有這個心思。
在別人看來,洛陽是塊福地,甚至是龍興之地,最適合用來建國稱帝。
但宗雲卻並不這樣認為,即便他要當皇帝,也不會在洛陽,而是要等他打下開封!
汴梁乃是北宋國都,若宗雲能夠收復汴梁,到時候再建國稱帝,即便沒有名正言順,也足以讓天下人心服口服!
因為南宋是讓外敵從汴梁趕出去的,這一百多年都能夠收復回來,岳飛爺爺眼看著有希望打下開封,將這座都城給奪回來,卻又讓自家皇帝給坑了。
許多人都罵秦檜是千古奸臣,可秦檜難道不是給宋高宗趙構背黑鍋的嗎?
若不是皇帝忌憚功高蓋主的岳飛,試問他又怎麼可能發出十八道金牌?
你們既然保不住自己的國都,又無法收復回來,還被蒙古人打得節節敗退,已經被趕到淮河以南了,仍舊不斷往南邊驅逐。
南宋朝廷沒本事奪回來的開封汴梁,讓兩年間便橫空出世,瘋狂崛起的宗雲義軍給奪回來了,到時候宗雲要在開封汴梁稱帝,試問誰還敢說三道四?
宗雲不是不想當皇帝,他就是看到了南宋朝廷的無能,才組建義軍,才自己動手打天下。
他只是覺得洛陽,還遠遠不是能夠暫時歇息的地方,還不足以讓他放慢腳步,更不足以讓他滿足於現狀。
若此時在洛陽建國稱帝,義軍就會鬆懈下來,人人都想著得到更高的職位,想要謀求更大的利益,無論對義軍,還是對百姓,都是大禍,而非大福。
遠的也不看了,只消看看方臘建立的那個曇花一現的永樂朝,就能夠知道,在不合適的時候當皇帝,會帶來多麼可悲的下場。
相反,宗雲沒有稱帝,這些義軍就會繼續戰鬥下去,而且心中這股渴望會越發積攢,化為征戰的動力,爆發起來就越是瘋狂!
洛陽你不當皇帝,那麼開封呢?或者在幽州?
只要宗雲沒有操之過急,義軍就能夠繼續保持命力,保持那種征戰天下的野心和動力,一旦稱帝,義軍會認為大功告成,忙於爭權奪利,就再沒可能將蒙古人趕漢人的河山了!
宗雲清楚這一點,朝廷卻不會給他時間,這也是宗雲的心頭隱患,而楊璟自然也能夠看清楚這一點。
所以楊璟才知道,洛陽不是宗雲的終點,更不是他楊璟的終點。
他必須繼續南下,回到朝廷,回到那個他一直逃避,不願回去的朝廷。
他要為宗雲爭取時間,緩和朝廷和義軍之間的關係,掐滅朝廷要圍剿義軍的那點火頭。
否則宗雲又會給岳飛爺爺那樣,事到臨頭,卻又功虧一簣,沒有敗給蒙古人,卻敗給了身後那個軟弱的龐然大物,只能引來千古遺憾和唏噓。
至於義軍佔領洛陽,攻陷河南府,不斷收復河南府的地界,為攻開啟封做準備,這些都不是楊璟能考慮的,他要做的只是繼續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