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璟當即領命,趙昀又說道:“那龍山觀裡頭有幾個老人與太后有些關係,是楊家的宗族,早年間與...總之遇到麻煩的話,找董宋臣去太后那裡說項說項便罷了。”
楊璟一聽,頓時覺得有些不妙,本以為尋找丹方能夠避免政治,沒想到裡頭竟然還有這麼一層。
難怪趙昀會讓楊璟出馬,感情這龍山觀背後是楊太后在撐腰,其他人利益牽扯太大,反倒不好出面,沒有任何根基的楊璟,倒是最適合不過。
只是楊璟想了想,又不是將整個道觀給鏟了,不過是進去找找丁大全的老相好,把丹方問出來,應該不會有甚麼麻煩。
不過趙昀特意提起董宋臣,似乎也已經知道,董宋臣和丁大全應該是一條船上的,至於趙昀有些什麼用意,楊璟還需要深思熟慮才能做出判斷來。
莫看這些個宮觀閒職沒什麼實權,這實權也僅僅是相對於朝政而言的。
這些個提點提舉宮觀官,其實就是管理天下道士的官職,因為道士和僧人都實行免除徭役和賦稅,還有天下信眾養著,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得到道士的身份證明。
約莫在唐代前後,道士的管理制度開始漸漸成形,唐代是比較開明的朝代,佛教和道教相互更替,成為百姓的精神信仰,所以僧人和道士通常由宗正寺之類的機構負責管理。
往後的各朝各代,也都有類似於道錄司之流的管理機構,到了宋朝,便是這些宮觀官了。
道教在宋朝之所以興盛,除了丘處機被成吉思汗冊封之外,還有著另一個原因,那便是佛教才剛剛經歷過一場浩劫。
五代十國信佛的不少,因為常年戰亂,許多人都躲入寺廟之中,尋求庇護,如此一來,寺廟遍地,從事勞作和生產的人也就少了,經濟也就受到了影響,甚至於連鑄造錢幣的銅都很緊缺。
到了後周世宗柴榮的時代,這位雄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取締寺廟,將佛像上的金和銅全都融了,用來鑄幣,使得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發展。
而後周世宗的時代並沒能持續太久,因為太祖趙匡胤就從柴榮那年幼的兒子手裡,把江山給奪了過來。
可以說,周世宗柴榮滅佛所取得的成果,直接奠定了宋朝的興盛開局,再加上全真道的興起,道教也就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了。
別的不說,便只是在臨安城內,便有洞宵宮、景靈宮等十三大宮觀,這景靈宮本是太祖出身之地,又來南遷臨安,便將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府邸,改建成了景靈宮,以奉祀大宋的歷代帝后。
除此之外,還有萬壽觀、太一宮、延祥觀、顯應觀、佑聖觀和寧壽觀等等。
這些皇家道觀香火鼎盛,人流往來如織,周邊形成了大規模的商業區,熱鬧非凡,裡頭其實有很多油水可撈。
再者,道觀周邊的田產和林地也是相當的大,這些土地能夠為道觀帶來極其可觀的收入。
比如楊璟所提舉的洞宵宮,本來名喚宗陽宮,後來才改名洞宵宮,其周邊便有十八里的林地,裡頭有溪流有山洞有山崖和水池等等,幾乎就是個皇家園林的規格了!
這些個大宋官員們,連秦樓楚館勾欄瓦子都各自霸佔,這些宮觀自然是不會放過。
除了景靈宮和洞宵宮等太過重要,有著皇家奉祀作用的宮觀之外,其他的宮觀,其實都已經被利益所浸染,滿滿都是銅臭味了。
不過宋朝皇帝對道教素來是大力提倡的,真宗時便開始封禪活動,大臣們對天降祥瑞之類的把戲樂此不彼,而宋徽宗甚至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所以即便北方佛宗和道教正在爭得死去活來,南邊宋朝卻沒半點動靜,道教仍舊穩坐釣魚臺。
這也正是趙昀想讓楊璟統領道教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道教中人,其實還是有著不少可堪大用的人才的,如果北面的辯論不利,道教必定會遭到取締和驅逐,南宋便成為了接納這些逃難道士們的最佳選擇。
如果楊璟能夠趁機將這些人蒐羅篩選,何嘗不是為朝廷選拔人才?
今番讓楊璟去龍山觀,除了尋找丹方之外,趙昀其實也想先試試水,看看楊璟到底有沒有這個能耐,能夠將臨安的這些個道觀全都給收服了。
如果連這些道觀都搞不定,楊璟又拿什麼來接納北面逃過來的道士?
楊璟對此也有著自己的考量,也正是因此,他才利索地將這樁差事答應了下來。
從福寧殿出來之後,楊璟便返回府邸,將刀槍都帶上,高採芝還在宮裡頭陪著瑞國公主,楊璟便帶著風若塵以及陳密等幾個人,往龍山觀去了。
龍山觀位於臨安城的北面,已經遠離城市的喧囂,同樣坐落在鳳凰山南麓的龍尾上,需要繞過皇城,才能夠到達。
楊璟與風若塵等人,坐了小半個時辰的馬車,才抵達了龍山觀,只是沒想到,這才剛來,楊璟便吃了個下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