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也算是大理的一座大城,雖然大理戰火蔓延,但這裡是大理的後方,城內仍舊繁華依舊,只是有些提前收到訊息,或者有著先見之明的人,已經開始往內地逃難。
奈何本土人士安土重遷,也有許多人顧及家業,沒辦法離開,乾脆也就拋開顧慮,繼續過日子。
當然了,城裡頭雖然仍舊熱鬧,但人人行色匆匆,熱鬧裡頭有一股子詭異的警惕,很容易讓人感到壓迫。
石城仿造漢制,只是城牆並不算高大,由於年久失修,頗有些蒼涼古樸,由於大理的氣候溫和潮溼,斑駁的城牆上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和爬山虎,就好像寒冬忘記了這個地方一般。
使節團在距離石城約莫十里的驛館停頓下來,稍作休整,大理方面的接伴使也派出了鴻臚官員,負責接待使節團一行。
大理對宋朝素來順從,此次大宋朝的使節團又是為了他們而調停戰火的,所以這些大理官員對使節團可謂無微不至,當夜便擺下接風洗塵的宴席,各式各樣充滿了大理特色的美味佳餚也輪番上陣,又兼顧宋朝使節的口味,置辦了酒席以供使節團選擇。
宴會過後,這些官員甚至還送來十幾個絕色女子,負責伺候使節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了,趙京尹等人並非急色之人,為了彰顯大國風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心裡也都清楚。
這也只是初次會面的簡單接待,正要到了石城,見到了接伴使,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楊璟心裡都在考慮著那名賊頭口中挖出來的情報,對美食和女人也沒什麼心思,早早便回房歇息,劉漢超等人更是抓緊時間養精蓄銳。
到得翌日,趙京尹已經換上尊貴的官服,智囊團也是提早整裝,禁軍們從馬背上卸下甲包,脫了輕盈的扎甲,換上了沉重的鎧甲,儀仗擺開來,各種刀兵金鼓旗號都打起來,離開驛館,正式入城。
大理方面的接伴使高賀朝早早就領著諸多大理官員,在驛館外頭候著,先與趙京尹會了面,親親熱熱歡歡喜喜聊了一番,這才領著使節團,大搖大擺敲敲打開啟進了石城。
作為副使,楊璟也與這個接伴使打了個照面,高賀朝已經五十多歲,身材肥胖,紅光滿面,腆著一個大肚子,倒也穩重,旁邊則是石城的郡守高弘義。
雖然對這兩個人沒有任何瞭解,楊璟察言觀色的功夫也不如葛長庚和宗雲,但從兩人的姓氏,楊璟便看出了不少事情來。
這大理國雖然是段氏開創的,但中間一段時間曾經被楊氏和高氏篡奪過政權,此時的大理國應該稱之為後理,雖然皇位重新回到了段氏的手中,但掌握實權的其實是高氏,眼下對抗蒙古人的,也是高氏的力量。
如果照著史料記載,蒙古人打下大理之後,才將實權歸還給段氏,讓段氏成為大理的總管,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了。
郡守和接伴使都是高氏的人,說明如今仍舊是高氏在掌控著整個大理,知道這一點,對楊璟而言,其實至關重要。
在高賀朝和高弘義的帶領下,使節團極其高調的進入了石城,大理方面如此安排,怕也是為了給大理的百姓打打氣,振奮一下民心。
而趙京尹早有打算,為了彰顯國威,使節團的儀仗也是威風八面,可謂長足了臉面。
可惜楊璟這個副使並沒有太多的感受,無論接伴使高賀朝還是郡守高弘義,都圍著趙京尹轉,對楊璟這個名存實亡的副使,並沒有過多的關注。
到了石城的貴賓館之後,高賀朝和高弘義更是下足了功夫,非但將石城的官員全都召集起來,還邀請了當地土族的首領,以及一些軍隊的指揮,還有本土的鄉紳名流,搞了一個極其盛大的接風宴會。
這等規格可就不是驛館那時的接風宴所能相比的了,無論趙京尹還是楊璟,此時都感受到了大理這個邊陲小國的強大國力!
大理很少有外患,西夏被蒙古滅了,吐蕃也被蒙古人招降了,大宋自身難保,從太祖朝開始,就沒理會過大理這塊地方,所以大理人能夠休養生息,加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往來貿易又繁盛,使得大理很是興盛。
趙京尹到底還是提前找到了楊璟,讓他多見識一下異域風光,及時行樂,好好感受一下這裡的風土人情,其實無非在說,這裡已經沒你楊璟什麼事了,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好好耍一遭,如果順利,就跟著回去領賞,如果不順利,就出來頂缸背黑鍋就成了。
楊璟早有心理準備,也懶得與趙京尹較勁,自打進入這個時代後,便沒有好好**過,巴陵新建的宅子也沒住過幾天,都是夏至丫頭在照看,給陳潮老爺子等人頤養天年。
這大半年四處奔波,吃足了苦頭,身上的傷疤連起來能繞地球兩圈,直至今日身上仍舊覆蓋著薄薄的龍鱗蠱,雖然平日裡他也不叫不喊,但只有鹿白魚知道,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楊璟都只是打坐入定,很少躺下,因為身上的龍鱗蠱不斷修復著傷口,每時每刻都是一種折磨,就像無數個螞蟻在身上亂麻亂啃一般。
跟在自己身邊的兄弟姐妹們也都艱苦得緊,歷經兇險,眼看著就要面對出使的重頭戲,在此之前,楊璟也就沒那麼多的顧慮,讓風若塵和劉漢超等人都坐了過來,也不跟趙京尹等人湊和,獨自躲在角落裡,一群人就像餓死鬼一般大吃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