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六章 訪賢
在大明初期,朝鮮並不叫朝鮮,雖然建立了朝貢關係,但是當時朝鮮的名號叫高麗。
後來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政變,換了數位國主,成為既成事實之後,邦國為大明授予朝鮮稱號,國主為朝鮮國國王。
幾乎每一任朝鮮國國主都要被大明敕封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國王,是真真正正的宗主國關係。
即便是大明中後期,乃至末期,朝鮮依然尊大明為國主,甚至大明還曾在萬曆年間,派遣精銳部隊,抗擊倭寇,幫助朝鮮復國。
甚至在後世,在朝鮮這種地方,還出現過崇禎二百五十八年的說法。
可見大明朝對於朝鮮來說,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這位王先生好大的威風,將軍來了已經快十幾次了,竟然沒有見過咱們一次,便是諸葛亮也未曾這般刁難過劉備吧?”
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在明朝大火,所以即便是一個隨從也能隨便說出兩三個三國的梗來。
魏鷹的臉色自然不是很好看,在遼東當過兵的人,本身就脾氣暴躁,行事風格粗獷直接,最受不了拖泥帶水。
若不是這位從中原來的王先生名氣實在是太大,他恨不得一把火把人家的草屋燒了。
尤其是因為戰場犯了錯誤,被徐梁貶謫到了朝鮮之後,心裡更是苦悶,雖然不敢很皇帝抱屈,但是心裡的邪火是實打實的。
魏鷹非常感激徐梁,因為他是不良子出身,整個村子裡沒有人能看得起自己,唯獨皇帝陛下,給了自己不次於徐敬業、高燕將軍那樣的機會。
可惜自己不爭氣,把好好的遼東搞成了這個樣子。讓滿清臨滅亡之前,還能哆嗦一把。這種失誤,讓他非常咽不下這口氣,發誓無論如何也要在朝鮮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蹟,以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然而現實的骨感,總是會無情的打擊理想的豐滿,儘管見識過遼東的艱辛,到了高麗之後,卻發現高麗比遼東更艱難。
儘管他們的貴族樣樣都在學習大明,從服飾到語言,甚至文化習慣,官員系統都是一樣的。
但是底層的百姓卻相差甚遠,大明的百姓勤勞勇敢、抗壓能力強,但是朝鮮的百姓,卻天生個子矮小,而且非常懶散。
即便是這裡所謂的強兵,魏鷹卻覺得連遼東師的礦工都不如,也真是難怪倭人只十四萬人馬就幾乎將之滅國。
就在魏鷹近乎絕望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一個訊息:在平壤府遠郊有一個明國來的賢人,平日施醫贈藥不,還為村民子弟講學,且不收束脩,深得百姓愛戴。
如果有這樣一位“同胞”存在,魏鷹當然要巴巴地從漢陽趕往平壤,希求一見。他被貶謫之後,雖然名頭很大,提督朝鮮兵馬,但整個朝鮮他只能調動從遼東帶來的十來個侍衛,以及這一年多時間裡編練的五百朝鮮兵。
至於文官,那可不是他能夠調動得了。而且人人都嚷著人手不足,哪裡肯分出資源來幫他?同時也因為這些文職官員大力蒐羅在朝鮮能夠徵辟的漢人,使得魏鷹對於那位名叫王夫之的賢人越發有種如飢似渴的感覺。
可惜賢人都有避世的病態心理,總要迫不得已才肯出山。
這王夫之更是病入膏肓,魏鷹都去了十幾次,每回都只有一個朝鮮童子看門,一問三不知,到現在連這位王先生的年紀大都不知道。
王闖跟在魏鷹身後,卻是略有所思。他被髮配遼東師後,多得魏鷹照拂,沒吃什麼苦頭,而且還得意繼續領兵。
魏鷹因為撤兵丟土被貶謫朝鮮之後,王闖對魏鷹心懷愧疚,總懊惱自己沒有親自督戰,以至於戰敗,所以請求跟隨魏鷹入遼,並且得到了遼東方面的同意。
一個罪卒的調動,當然不需要經過太高階別的審批,如果不是參謀部對王闖格外上心,根本連相關文書都不會看到。
“將軍,”王闖出生叫住魏鷹,“有些不對。”
“怎麼?”魏鷹勒馬停下,轉頭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