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其它小說 > 晚明霸業 > 第八百一十章 募兵艱難

第八百一十章 募兵艱難 (第1/3頁)

第八百一十章 募兵艱難

徐梁看著禮官帶著使者下去,廢了半天勁,才將腦子從琉球拉了回來,他接過軍報,看了看,對李巖問道:“李將軍也是戰場宿將,可有看法?”

李巖主管總參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身上的銳氣越來越少,說話也變得老成謹慎,他思索了一番說道:“臣當初並未去過寧遠,對錦州的事情也不甚瞭解,總參的意思是,語氣修築錦州城,不如先收縮防線,對東虜的政策以騷擾為主,吸引他們的主力,給遼東師團以修整的機會。”

“你們想畢其功於一役?”徐梁翻了翻參謀部的意見,回應道。

“正是。”李巖說道:“陛下,總參的意見雖然比較激進,但是卻不失銳氣。若是我軍能否收復遼瀋,則錦州沒有意義設下重防。若是我軍不能收復遼瀋,即便是錦州修繕的再完備,恐怕也沒有堅守的意義。”

徐梁輕笑,“果然年輕人多了,也是會有問題的啊!”

年輕人,忠誠、果敢、有朝氣、鬥志昂揚,更何況總參的年輕人們,大多數都是抱著效仿班固,投筆從戎來的,誰若是謙虛點,都不好意思說話。

然而年輕人也有個通病,那就是急功近利,缺乏大局觀。

如果是在天啟朝亦或是崇禎初年,在遼東設下三十萬大軍都不成問題,然而現在朝廷的新軍走的是精兵路線,而且本身也不會打沒有把握的仗。

想要畢其功於一役,需要消耗的糧草、軍餉,都是極其絕的數字,同時若缺乏統籌排程,勢必又會影響國家的整體執行。

如今的大明已經重新成為一個偌大的帝國,做這種牽一髮兒動全身的事情,雖不說做事情要遲緩,但是該慢的地方,還是要慢的。

“等到新一師擴編完成再說。”徐梁道:“還有便是兵役之事,在山東推廣的如何了?”

明朝原本施行的是軍戶和衛所制度,軍戶制和衛所制,在後世的名聲都臭到要死,一說起來,就容易讓人聯想起叫花子和軍事佃戶,然而軍戶在國朝初期,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要知道軍隊的待遇,其實也非常不錯的。

徐梁在接管這個帝國開始,就開始有意識的裁撤衛所,改為州縣管轄,釋放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然而如此一來,兵役人員也就減少了。

同時為了減少百姓對重新修訂戶籍的排斥,減少流民現象的發生,朝廷在早期,就已經宣佈取消大多數徭役。

徭役這種東西,是帝國最恐怖的勞動力使用的行為,他可以讓帝國完成一項項龐大而其他國家難以完成的使命。

不過卻也給普通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大秦帝國,修建長城,隋煬帝開通運河,這些為後世帶來巨大便利的工程,在歷史上,也不斷的為人詬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工程要消耗巨大的徭役。

甚至後人還寫出孟姜女這樣的故事來。

所以有些時候,徐梁也不得不慎重。因為大明取消了徭役,是百姓們無不鼓掌歡慶的善政,總不能自己打自己臉。

這邊兒說著取消要以,那邊兒又弄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兵役吧。

搞得跟大宋的廂軍似得,那國家的信用還如何重建?一個連國家公信力都沒有的政府,基本上也難以成為強大的政府。

但是經過動盪之後,國家的人口明顯減少,甚至很長時間都難以恢復到帝國頂峰時期,募兵制度的瓶頸已經出現,即便是將募兵的範圍拓展到江南一帶,而且還給了很多參軍的優惠,但是前景依然不為人看好。

起先,大明還可以解放很多奴僕加入軍隊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退役,江南可供消化的人口依然在大規模減少。

江南比北方富裕,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參軍作為自己的營生。

這種讓人頭疼的問題,還好不是李巖需要考慮的。

“陛下,這種招募士兵的工作是總訓導部秦都督的職權範圍,臣不敢妄議。”李巖面露笑容,內心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徐梁這才反應過來,現在自己處理的是一個國家,已經不是隨便拉出來一個臣子,便能問清楚情況的時代了。

“地方的軍校遷徙的工作進行的如何了?”徐梁又問道:“九月份能夠開學嗎?”

軍校有別於其他的府學和縣學,也區別於訓導部的教導隊,所以隸屬於大都督府,也不屬於兵部管轄。

“陛下,請放心不會耽誤開學的。水師那邊兒進度可能緩慢一些,臣已經派人去催促了。”

“嗯?催什麼?”

“軍校乃是國家將才的搖籃,放在別的地方難以讓朝廷放心,所以臣準備將他們遷徙到京師或者天津衛。”李巖說的理所當然。

徐梁猛然間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時代,帝國還沒有明確的海軍一說,雖然學校定位海軍,但是實際上,誰都沒有將水師與陸軍並列看待。

“海軍學校沒有必要搬。”徐梁說道。

李巖意識到有些問題,強調到:“陛下,既然海軍學下是皇明的大學,自然應該在京師一帶,況且天津衛也有港口,也不耽擱操練。”

最新小說: 從噬星者開始東京除魔 萌寵狼妃,甜入骨 花都特戰狼王 最愛陽光下的你 鬥羅:讓你代管武魂殿,全成神了 綜漫:從降臨SAO開始做劍仙 總裁寵妻超給力 虎口鎮的幸福生活 我有五個大佬徒弟 諸天最強宗 我有一座噩夢城 萬心道 海賊之極限人生 京師除妖錄 奇怪的門 親愛的小蝴蝶 從君行 靈世傳之逐光 破碎時空之瑪法大陸 穿越八零之農家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