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年紀大了,有些時候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沒有年輕人快,但是閻應元卻不會傻乎乎的放棄黃河天塹不用。
回到營中,第三師第一團立刻接受調令,趕往禹門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次,滿清的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完備,到現在都不知道是誰具體掌握這五萬漢軍,但是從戰略態勢來看,第一他們肯定要走禹門口,第二目的很明確,就是與北面的多多南北夾擊,奪回太原。
然而已經是三月份,黃河可不能在上面走了。
而調動渡船需要時間,閻應元就是趁著這個機會,抓緊時間修築沿河工事。進攻自己未必比得過不少元勳之臣,但是防守閻應元太過於得心用手了。
甚至他還抽時間,幫助當地的百姓挖通了幾條河渠,引黃河水灌溉土地。
而當地百姓自然也自發的組織民兵團,幫助閻應元防守。
不同於吳三桂這種有私心的,孔有德是鐵了心跟著滿清混的。
不過話說起來,這人也是真沒有良心,他們一家老小都是被滿清害死的,他依然能安心給滿清做奴僕,也是很不容易。
當年他在遼東廣寧軍,殺建奴也是極其堅定。後來廣寧失陷,孔有德投奔了毛文龍,成為毛文龍的義子,仍舊奮戰在殺建奴的第一線,若是那時候戰死了,肯定也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後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東江鎮四分五裂,孔有德得孫元化收容,存身登萊。
可惜孫元化有愛才之心,卻無用人之能,遼兵在山東頗受歧視,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埋下了後來登州之亂的隱患。
再後來,孔有德對大明的仇恨甚至超過了滿清。徐梁當年也嘗試著分析孔有德的心理,至於結論如何卻連他自己都忘了。
反正那時候的他完全無力干涉歷史走向,而且登州之亂很快就牽扯到了黨爭層面,那就是崇禎帝的敏感區,誰碰誰死。
……
“我的天,他們哪裡來這麼多火炮?”孔有德手持柳葉刀,身穿普通小卒的服色,站在黃河邊看著東面的戰備情況。
在東岸,一輛輛炮車拉著火炮進入炮位。炮手掀開炮衣,擦拭著黝黑的鑄鐵,讓火炮看起來更加的森然。
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大明之前組建炮兵的主持者。
孔有德深受孫元化的信任,對於火炮自然瞭如指掌。
如果不是他,滿洲人就算再過一百年也未必能造出一門合格的火炮。此時此刻,孔有德心中細細計算著大明一年鑄炮的門數。
就算放開膽子往寬裡想,一年能夠鑄炮五十門已經是神速了。而北直、山西、河南、湖廣,都有明軍動輒出動數十門火炮的訊息。
如果算上現在東岸的這二十門炮,明軍豈不是在去年一年中鑄就了百餘門紅夷火炮?
按照十分之三的合格率,明軍豈不是要鑄炮三百多門?這得多少泥範?
一個泥範起碼要陰乾三個月,怎麼想也不可能啊!——莫非是從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
可是葡萄牙聽說也不是什麼大國,他們也未必能生產出那麼多火炮來啊。
而且聽說大明的皇帝跟葡萄牙之間還發生過戰爭,葡萄牙也不可能賣給他火炮啊。
孔有德很快就否定了這個結論:一門這樣大小的紅夷炮售價一千兩,加上運費恐怕要高達一千二百兩。
十門就是一萬貳仟兩銀子,明廷哪裡來那麼多錢買這麼多炮?而且就算江南有錢,澳門的葡萄牙人也沒這麼多炮可賣啊!
莫非這些火炮都是假貨?只是用來裝裝樣子,想嚇退我軍不從此處渡河?
孔有德心中泛起一絲光亮,好像看到了希望……
“就打對面那幾個清兵,看了咱們一早上了。”龍福才指了指黃河對岸的韃虜,也不知道那些人算是巡河還是監視,反正就是看著他們不舒服。
炮兵組紛紛測定射擊諸元,轉動炮口,二十門火炮盡數瞄準站在西岸上的那夥詭異的清兵。
士兵們每每看到韃虜就能怒火中燒,恨不得親手將他們撕成碎片。可惜他不是關羽張飛那般的不世悍將,但萬幸地是他學到了炮術,而如今手下又有足夠的火炮可以讓他一展所學。
“瞄準!”指揮官才舉起角旗。
“放!”炮手們點燃了導火索,二十門火炮紛紛怒吼,射出一枚枚厚重的炮彈。
喜歡晚明霸業請大家收藏:()晚明霸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