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素回答道:“兵家大部分學子,已入我國之中,諸學子,另外有墨家的俠墨,縱橫家,儒家一部分,以及出身於我應國世家子弟的那一部分學子,共計兩千六百餘人入大應。”
“正堪用的時候。”
“至於陳國,陳鼎業變了不少,捨得花錢,用心,以禮相待於貧寒士子,墨家三脈之一的名墨,名家,縱橫家,法家,以及兩成兵家戰將,一部分儒家,入了陳國,有兩千四百人。”
這個數字落在一起的時候,已證明了什麼。
姜永珍安靜下來,道:
“李觀一那裡,多少?”
姜素道:“明面說是去麒麟軍和天策府的,哪怕是加上了王通那一脈,也不過是一千一百餘人,只是,李觀一之前與王通論道的時候,說了一句話。”
“不入麒麟軍也好,不入天策府也罷。”
“希望教化天下,有教無類。”
“又有薛家那位雲夢郡主幫襯,薛家沿途的商會為這些學子準備歇腳之處和盤纏,還可以隨著薛家商會入江南,兩者相加。”
“再加上其實很大一部分學子只是想要找個安靜地方,研究學問,教導弟子,並不想加入這亂世的角逐,這些緣由加起來,共計有五千三百餘人,前往江南。”
“其中以原教墨家,儒家一部分為主,戰將不多,而佛道兩脈在學宮之中,本就人數較少,各自有宮觀寺廟,卻不在計算之中。”
姜永珍呢喃道:“五千三百餘人。”
“比起我大應和那陳國的收穫加起來都多。”
“但只是如此的話,這些學子入江南也只是教書而已,倒也是犯不著讓太師你專門來一趟。”
姜永珍一笑:“太師還有其他的說法吧。”
姜素頷首,道:“他手底下那些個小輩,在收攏難民,以我看來,他們應該是打算在天下大變的時候,裹挾這些流民入江南,如此有三個好處。”
“一個是可以補充江南民力,一個是天下的仁德之名望。”
“最後一個便是。”
“以這樣大的名聲,之間那些入了江南的學子裡,一定會有一大批會選擇加入麒麟軍,這是打算先把這些學子帶到江南,再慢慢地一點一點收服其心。”
“看來這些人對李觀一,以及江南十八州很有信心。”
姜素微微笑起來,他看著那池塘水中翻騰的錦鯉,忽然就想起來了那個眼裡似陰冷沉靜,笑意卻溫和的年輕人,被觀星破軍一脈拋棄,卻又掙扎著活下來,依舊不改其心的謀士。
天下第一神將輕聲道:
“年輕一輩人裡面,也有不遜色當年澹臺憲明的人啊。”
“這樣的計策,膽子大到拿著你我當踏腳石。”
“你我年少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狂傲?”
姜永珍笑著道:“年輕一輩,確實不錯了。”
姜素點了點頭。
這個計策的核心在於天子秋獵之後的事,只要天下有變,這計策就會堂堂正正施展下來,而秋獵如同漩渦的中心,必然發生,於是李觀一那邊準備的計策,也是一定會成功。
這就是計策的高明之處。
縱然是看出來,卻也難以阻攔。
一旦阻攔,就要揹負著打散流民的惡名。
姜素讚許道:“一招一式,莫不是從容廣闊,兵法之中,以正相合,就是如此了。”
“吾等不能攔流民,不能殺君子,他們料定了秋獵之事,才敢這麼堂堂正正地做出這般舉措,也不擔心你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