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的《子不語》:
“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採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
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他雖為龍,卻是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斷一截而得名“禿尾巴老李”。
——題記
傳說“二月二,龍抬頭”即與禿尾巴老李有關;傳說船過江時必須有山東人才能開船,也是因禿尾巴老李愛護其老鄉。
關於禿尾巴老李,還有其他有趣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之前,綠石谷中住著一對錦鯉夫妻,一青一白,靈智初開。這對夫妻,每日嬉戲修煉,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化身為龍,從此遨遊天地,無拘無束。
有一天黑龍江禿尾巴老李來看望綠石娘娘,看到兩條錦鯉漫無目的地修煉,便施法在河的上游立了一個小瀑布,告訴他們,跳過此瀑布之日,便是二人化龍之時,從此夫妻兩個修煉更加勤奮,日日不絕。
終於有一天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能夠跳過瀑布,便一起來到了瀑布之下,奮力一躍,誰知瀑布之後並不是坦途一片,而是一道山崖,然而夫妻兩個並不放棄,一次次躍上瀑布,一次次撞巖落下。
終於綠石娘娘被他們夫妻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打動,於是揮手在瀑布前鑿開一道縫隙。
兩條錦鯉用盡最後的力氣衝上瀑布,剎那間霞光萬道、瑞彩千條,夫妻二人脫胎換骨,騰雲駕霧,化身為龍。
後為報答綠石娘娘的恩德夫妻兩個便住在了綠石谷的雙龍潭中,為當地百姓行雲布雨,護佑一方。
每到黃昏時分,山風習習,譚霧漸起,譚底雙龍時隱時現,酷似仙境。
李氺帶著商洛來到畫風閣時,風四娘已經等在那裡。畫風閣生意興隆,客棧雖然不是雕欄玉砌,但是很乾淨講究。
每個桌間都掛著輕紗,纏纏綿綿的隔開了彼此。有風起時,飛紗縹緲彷彿海市蜃樓般靡麗。風四娘笑聲爽朗,在閣樓間繞樑不絕,她的衣裳肩上繡著幾朵豔麗的桃花。
三月江南,桃花盛放。花期短的花,一簇簇擁抱在枝頭,有白的有粉的,風四孃的肩頭就是粉色的。畫風閣在大漠之中屹立千年,雖然只是一獨立的小樓。
強漢時,商人來往絡繹不絕,會在這裡留宿幾日,然後在前往中原。亦或者盛唐時,長安的飛天舞會在這裡上演。畫風閣經歷了無數朝代的變遷,依舊在大漠中生機盎然地存活著。
各色客人在這裡高歌飲酒,風四娘會彈著琵琶唱一曲《半面妝》,憂傷哀慼:
夜風輕輕?吹散燭煙
飛花亂愁腸
共執手的人情已成傷
舊時桃花映紅的臉
今日淚偷藏
獨坐窗臺對鏡容顏滄桑
人扶醉?月依牆
事難忘誰敢痴狂
把閒言語?花房夜久
一個人獨自思量
世人角色真是為謊言而上
她已分不清哪個是真相
髮帶雪?秋夜已涼
到底是?為誰梳個半面妝
《南史·后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