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萬秋心裡打了個點兒:這小女孩兒該不會是個騙子吧?給她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她不要,這才幹了多長時間,就開口借兩萬!
雖然錢在賬戶上趴著,如果今天借兩萬,明天再借兩萬,這八萬塊錢,還不很快被她“借”走!
可想想對自己的好:黑更半夜的,接到自己的一個電話,就趕到了出事地點,幫著打110、120,還在黑夜裡給村裡送信兒,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也真難為了她。
到醫院以後,不佔親不帶故的,人家愣給墊付了三千塊錢的住院費。雖然後來還給她了,那可是救命錢啊!當時要不是她墊付,自己就住不上醫院。
再說,要是撞人的不回來賠付,他還真還不了她。假如說自己死掉了,她的錢就打了水漂。可人傢什麼也沒考慮,當場就拿了出來。
還有後來的一次次看望,鼓勵自己建廢品收購站,無論從哪個方面,小姑娘對自己的幫助是誠心誠意。
現在她的父母有了難處,自己要不伸出援助之手,就太不夠意思了。
自己又真心喜歡這個小女孩兒,那就信其有不信其無,第一次開口,先把兩萬塊錢借給她,以後再看事做事。
侯萬秋讓臘梅寫好轉賬單,帶著收購站公章和他的私章,到銀行裡支取了兩萬元錢。
臘梅有錢了,雖然是借的,也能解決燃眉之急。於是,她按著脫坯時的標準,每家許以每天五百斤玉米麵,每天一頓混肉菜,一律生產隊的伙房來做,全隊人都吃。
反正都是救濟,趁著兩家蓋房多出一些,讓人們感念兩家的好,這也是給兩家走人緣的大好機會。
雖然用的是借款,最後發愁的還是她自己,一邊是父母,一邊是恩人,臘梅覺得值!
不過,臘梅還是省去了脫坯時的半上午和半下午的添補,只是在上樑的時候,每家給了兩兜饅頭,讓他們用於拋梁。
拋梁就是從房樑上往下拋饅頭。是蓋房上樑時的一種習俗。
新房在上完最後一根大梁時,穩梁的木工師傅便拎著一籃子饅頭往地面拋撒。下面男女老少一大群,老早便站在房框周圍等待搶饅頭。見拋饅頭師傅把饅頭扔到哪裡,他們便會一窩蜂擁到哪裡搶。搶到饅頭的人,心情簡直比撿到錢還高興。
而主家也是借這個儀式,把自己新房落成的喜悅,與街坊鄰居分享。於是,拋饅頭便成了蓋房中不可少的儀式。
這個時期糧食短缺,白麵饅頭更是稀有之物,臘梅要是不給,將成為兩家蓋房中的一大缺憾。
臘梅知道這個習俗,寧願自己手頭緊,也不願讓父母親和恩人王長水兩家心裡彆扭。
父母親這邊有過蓋北房、脫坯的經歷,已經駕輕就熟;王長水經歷過脫坯,兄弟又多,遇事商量著辦。這一回,臘梅只管給糧食給饅頭和混肉菜,現場幾乎沒去過。
如今她已經揹負了兩萬元的債務,她必須抓緊時間去掙錢。
她知道,幫扶資金雖然有八萬,但她只能借一次。就這一次,還不知侯萬秋怎樣猜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