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沒見過整齊劃一的圓饅頭現實中的人工饅頭都是方形的),又雪白雪白的肯定加了增白劑),感到很驚奇。
一想到這是白頭髮老奶奶給的,白頭髮老奶奶是神,神家的東西自是與凡間的不一樣。饅頭可是供品呀民間有用饅頭上供一說),泥腿泥腳的老百姓能以吃到,真是上了神龕裡了。
王大飯量大,又迷信,對著饅頭簸蘿磕了三個響頭,才開始吃。
人們先是拿了一個,一咬,很暄,三口五口就能吃一個。再拿,就不是一個了。
王貴蘭怕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鬧意見,吩咐說:“每個人先吃五個,剩下的再一個一個分著吃,直到吃完為止!”
沒辦法呀,大饑荒之年,一口乾糧也是好滴。
人們邊吃邊誇饅頭白、好吃。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很享受的樣子。
這又讓臘梅心裡暖暖的,慶幸選對了方式。人們能以吃到食物,還享受了神的待遇,心情必定大好。
餓肚子的年代,讓人有個好心情,也是一種鼓舞啊
吃完饅頭,塑膠食品袋又成了人們的搶手貨。
這個時期現實中還沒有塑膠包裝袋,人們覺得新鮮,又知道這是白頭髮老奶奶給的,是神物,有神氣兒,都想拿到家裡顯擺一下,讓老婆孩子開開眼。
人就是活的機器,只要上了油,就能運轉。
幾個饅頭下肚,沒了飢餓感。人們的幹勁兒比先前大了很多。
這時已經有和好的泥了,於是人們分成兩撥兒,一撥兒繼續和泥,一波兒開始脫坯。
十六個人分成四組,每組四人,其中一個抹模子的師傅和三個供模的。
抹模子的師傅蹲在地上,手裡拿一個木頭的土坯模子,有點兒像“井”字,長方形的,左右兩邊都拴著鐵絲做的把手;旁邊擱一桶水。
供模的拿著四股大叉,在泥堆上叉足泥,端著奔到自己的師傅跟前,一叉又一叉地把泥倒進坯模子裡,迴圈往復。
泥倒進坯模子後,抹模師傅就麻利地從水桶裡捧出一捧水,均勻地灑到泥上,迅速用拳頭將泥往模子的四個角錘,為的是讓做出來的土坯有稜有角。
泥多了就捧出來,放到下一個坯的位置。不夠了再添,特別是中間多放一些,比木模稍稍高出一些,用手壓實了,再在上面用手蘸水抹一下,整得溜光水滑。
接著撅起屁股,握住木模的把手左右稍微晃動一下,一屏氣,一使勁,往上一拔,木模就“脫”出來了,一塊土坯就成了。
脫坯要數抹泥的辛苦,整個過程都得蹲著操作。抹好以後,還要撅起屁股提模子。整個人在蹲下、撅起中折騰。
王大肚、王貴蘭、王長水、王長凱四人,主動承擔了抹坯的角色。
王大肚早起在王長鎖家吃了頓飽飯,半晌午又墊補了一頓白麵饅頭,高興的不行,身上就有了使不完的力氣。三個五大三粗的壯勞力,供不上他的手“從和泥的那裡再叫過兩個人來!”王大肚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