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學會了自己侍候自己,不受癟!我這裡有鋪襯,你還拿這個幹什麼?”馬惠恩望著拆洗過的小舊衣裳說。
“我這是給白頭髮老奶奶要的。老奶奶一聽說我要跟你學做鞋,很高興,就給了我一包袱舊小衣裳,讓我拆洗了給你打袼褙。”
一聽說是白頭髮老奶奶給的,馬惠恩喜不自禁:那可是神家啊,自己用神家給的鋪襯打袼褙,一家子都跟著沾喜慶。
果然按臘梅的要求,馬惠恩從打袼褙教起。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裡,馬惠恩給生產隊要了兩碗剩玉米粥做漿糊,把案板平放在炕上,先沿著面板外延刷一層漿糊,邊做邊講解:“這樣,為的是容易把袼褙從案板上揭下來。”
“用玉米粥做漿糊行嗎?”臘梅問。
“可以,今天的粥不稀不稠,正好適用。太稀了,黏度不夠,袼褙不挺脫;太稠了,袼褙會太厚太硬,納底子時不好扎針。一定要選一個有陽光的好天氣,為的是在當天就可以把袼褙曬乾。”
馬惠恩在臘梅拿來的舊衣裳片裡找了幾塊整齊的布料,摁在抹好的漿糊上:“一般第一層要用一塊比較結實的布,來做袼褙的底子,這樣的袼褙質量才好。你拿來的與新的差不多,咱就用你這個。”
接下來,就用她包袱裡的,都是穿過的破舊衣服,已經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破舊得已經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了,用其打袼褙,真正的廢物利用,也算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型了。
看母親打袼褙也算是一種藝術欣賞,母親高高地挽起襖袖,一手握漿糊刷子,一手拿著布片,刷一層漿糊,粘一層布片,恰如一位潑墨藝術大師在揮毫作畫,轉瞬之間,一幅個性鮮明的布貼畫就做成了。
本來已經糟朽,甚至是千瘡百孔、破舊不堪的東西,經過母親的巧手整理再造,便成為全家老小須臾不能離開的鞋子了。
臘梅看的高興,見一張打完後剩的還有漿糊,搬過一張小吃飯桌,學著母親的樣子,也打了一小張袼褙。
馬惠恩見她打的很是那麼回事,把她誇獎了一頓。
袼褙幹了以後,比著鞋底樣剪下四、五層袼褙,一隻鞋底的厚度,再比著鞋樣把邊兒剪齊。
“如果做毛邊底兒的,在底部沾上一層白布就可以了;要做千層底兒,就用同樣的白布斜條沿邊兒,都粘的熨帖之後,幹了,就可以納鞋底兒了。”
馬惠恩諄諄善誘。
臘梅志在學習,粘了一雙千層底兒。
在母親馬惠恩的指導下,臘梅給自己做成了一雙棉鞋。由於人小手小,沒那麼大力氣,又時隔多年沒做過,底子納的有些不整齊,鞝得也有些歪扭。
有歌謠這樣唱道:別嫌俺做鞋醜,穿上跑三遭。笑掉了恁的牙,還盛著俺的腳。
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並且以後再不發愁沒鞋穿了,臘梅高高興興地穿上,在大街上跑了一遭又一遭。
喜歡重生之折騰年代巧折騰請大家收藏:()重生之折騰年代巧折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