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朱業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系統身上,準備把購物劵用了。
但當他把九十九袋鹽放入購物車後,心裡卻有些不甘。
明明能立馬起飛的路子,一下斷了,任誰也不會甘心啊!
於是,朱業索性瀏覽起這家賣鹽的商鋪來。
誒?
你還別說。
這一看!
不過兩分鐘,朱業就又發現了兩件自認為還算有用的物品。
第一個就是:糖!
在古代,糖叫做飴糖,是百姓的美食,還流傳下了含飴弄孫一詞。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製糖技術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中就記錄的有周人制造飴糖的詩篇。
到漢代,由於製糖技術的成熟,飴糖在漢代大規模普及,糖被搬上了食桌,成為了一種調味料。
可這個時期生產的糖是甘蔗糖,與朱業可以購買的白砂糖不一樣。
白糖哪怕是到了明朝,那也不是尋常富貴人家可以吃的起的。
當糖就是糖,不分品種,白糖的價格哪怕是甘蔗糖的十倍。
可說到底,它也僅僅只是糖而已。
現在正值入秋之季,而漢代製糖的時間就是在十月份。
這個時候市場上的糖種類繁多,朱業大規模的售賣白砂糖,雖然較為稀有,但並不會像鹽那樣,惹來大勢力的窺探,出售白砂糖,似乎是個可行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蠟燭!
在我國古代,蠟燭也是一個珍惜奢侈的物品。
任何東西,一旦沾上奢侈,那就說明這玩意的價格並不便宜。
不然為什麼會有匡衡鑿壁偷光,車胤用紗布做口袋捕捉螢火蟲,孫康借雪的反光來讀讀書這類故事流傳下來?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普通人家點不起燈!
就像現在。
朱家祖屋用的是油燈,是朱家人在外打獵,家族裡一些敵人將這些動物身體裡的油脂熬製出來,在中間放上一根燃草製成燈芯。
氣味惡臭難聞不說,就開始幾人對話這一點時間,朱則都添了好幾次油了。
麻煩!
秀女掌燈這些故事沒少人聽吧?
可朱業購買的這些蠟燭呢?
商家是這樣介紹的:精煉石蠟,毫無異味,在不考慮外在因素的情況下,一根蠟燭,平均差不多能燃燒四個小時左右。
價格也不貴,十塊錢一袋,一袋十根。
蠟燭不是百姓的必須物品,可那些達官高貴、有錢有勢的人,肯定會樂意花點錢來購買蠟燭的。
原因?
面子!
朱業的臉上再次浮現出了笑容,既然販鹽的路子走不通了,那我搞些白砂糖和蠟燭出來賣,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吧?
這兩樣東西,可不是朝庭管制的,頂多也就是奢侈品。
喜歡我在漢末舉明旗請大家收藏:()我在漢末舉明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