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柳城,做大首領,烏桓人為之瘋狂。
慕容恪已經作出了許諾,這事在烏桓人看來就是這麼靠譜,因此不顧一切地向前衝!
自從燕軍主力與烏桓人合兵一處,先是分發馬匹,再是選出騎兵。
接著,十萬鐵騎合兵一處,只留十萬炮灰進行攻城。
此時,烏桓中的四個大部落各有五六千炮灰,總計兩萬餘人;
八個中等部落各有三四千炮灰,總計約三萬人;
十六個小部落各有兩三千餘炮灰,總計四萬餘人。
大部落、中等部落各自獨自作戰,小部落依附於中等部落,因此烏桓人形成了十二個戰鬥團體。
大部落各擁有五六千炮灰,每個中等部落帶著兩個小部落則擁有近萬炮灰,這使得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形成的團體比之大部落更有優勢。
原本慕容恪的許諾對大部落更有利,如此一來,好像中等部落更為有利一些?
然而在四個大部落的首領看來,這反而讓他們更為有利了,畢竟攻城戰就是一場消耗戰。
中等部落的首領們以為,己方團體炮灰多了,那麼攻破柳城的可能性更大。
其實不然,要想攻破柳城其實和誰兵多、誰兵少無關,而是看運氣。
畢竟城內只有五千守軍,燕軍又是分了一面主攻,兩面佯攻。
其中,四個大部落分別在東、西兩面承擔佯攻工作,八個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團體則在北面承擔者主攻工作。
倘若這樣看,或許有人會覺得大部落一定吃虧,最後攻破柳城的一定是中等部落和小部落組成的團體了。
其實也不然,只因為守軍是不可能固定不變的,城內的預備隊和其他三面的守軍都可以進行調整。
再者,城外的燕軍到底從哪主攻,從哪佯攻也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一般來說,攻城戰就是進攻方和守軍相互拼消耗,就是人力、物力、士氣三個方面的比拼。
現在雙方是二十萬打五千,或者說是十萬炮灰打五千守軍,因此雙方人數對比是二十比一。
論物資,城內糧草管夠,畢竟是昔日烏桓人的大本營。
反觀燕軍就只剩十天糧草了,要是在此之前再打不下柳城,那就只能撤退。
論士氣,北齊軍要死守柳城,直到己方援軍到來,或者燕軍主動撤退。
對燕軍來說,那麼就非得攻破柳城,消滅城內的北齊鐵騎不可了。
因此,雙方計程車氣都是極高的,從戰役角度而言根本不存在差異。
燕軍要想攻破柳城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停地攻打,直到守軍人數被降到極限,從而守不住城池為止。
屆時,燕軍的人數優勢就能被髮揮到極致,從而一舉破城。
這便是人海戰術!
對燕軍來說,這樣做既能夠消耗烏桓的實力,又能奪回柳城。
真是一舉兩得!
對烏桓來說,只要還有精銳在,就算炮灰死完了也不虧。
何況烏桓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個部落,彼此都只有幾千上萬人,其他人就不是自己部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