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陶侃東晉)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陽郡鄱陽縣,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晉朝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陶侃出身南方寒門,早年仕途艱難,官位不顯。
1.八王之亂時,憑藉著自身的才幹,深得荊州刺史劉弘的重用,參與平定張昌起義、陳敏叛亂。
2.後更投靠琅邪王司馬睿,平息杜弢領導的流民起義,一度被授為荊州刺史。
因權臣王敦排擠,改鎮廣州。
王敦之亂平息後,陶侃再鎮荊州,並加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
晉明帝死後受執政的外戚庾亮忌憚,心懷不滿。
3.咸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之亂爆發,陶侃於次年被推為盟主,與江州刺史溫嶠等組建西方義軍,成功討平叛亂。
戰後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軍事,封長沙郡公。
咸和五年330年),領兵擒獲擅殺江州刺史劉胤的後將軍郭默,兼領江州刺史。
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經營巴東,收復襄陽。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辭官歸隱,不久後安逝於樊溪,享年七十六歲。
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至宋徽宗時亦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陶侃從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權,明悟善決斷”,為東晉政權的建立及鞏固立有大功。
又精勤於吏職,兩鎮荊州,使治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為後世所稱道。
因陶侃獨特的行跡,招引史家不同的評述,使其成為了兩晉之際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十八、陸抗東吳)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赤烏八年245年),陸抗襲封江陵縣侯,起家建武校尉,統領父親陸遜五千部眾。
赤烏九年246年),遷立節中郎將,把守柴桑。
建興元年252年),拜奮威將軍。
太平二年257年),拜柴桑督,後因功遷徵北將軍。
永安二年259年),遷鎮軍將軍,鎮守西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