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要的是一塊乾乾淨淨,只屬於他一個人,只有他可以做主的地盤。
為此,孫權不惜謀反與陳霸先聯合,以此藉助陳霸先的力量來幫助他奪取江東!
在雙方的聯合下,陳霸先雖然沒能全據荊南,但好歹也掌控了桂陽、零陵、臨湘三郡。
再加上大後方的交州,陳霸先得以雄踞南方,從而才有實力稱王建國!
然而對於孫權來說,他也算是對陳霸先仁至義盡了,眼下就差楚軍攻下武昌,進而席捲江東。
倘若不能擊敗吳軍,攻克武昌,那麼席捲江東、統治江東就會成為一個空談!
偏偏觀楚軍高層的意思,和吳軍打一仗可以,但絕沒有擊敗吳軍進而攻克武昌的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陳霸先也沒必要再和吳軍正面抗衡,轉而退而求其次也未嘗不可。
反正有三郡也比沒有好,既然現在不能全取荊南,那麼徐徐圖之也是可以的。
反正蜀軍主力即將東進,蜀吳主力之間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因此何必急於一時?
可陳霸先不急,孫權卻是著急,鬼知道蜀吳之間要打到猴年馬月?
對於陳霸先來說,徐徐圖之確實是個好辦法,可天知道要徐徐到何時?
萬一蜀吳打個幾年呢?
萬一雙方在打完之後,乃是吳軍贏了呢?
萬一雙方兩敗俱傷,楚軍方面陳霸先還是不願意和吳軍正面抗衡呢?
總之,對於孫權來說,此時若不戰的話,之後的變數實在太多太多了。
可偏偏陳霸先門清,本來他利用的就是孫權的身份,又不是單純看重孫權的能力。
雖然孫權確實有點本事,但孫權的是帝王之才,這玩意不是為人臣子的本事,壓根也對陳霸先毫無用處!
你孫權之前要治理荊南,陳霸先不能也不肯答應,怕的就是到嘴的肥肉被孫權搶去。
孫權現在又要楚軍與吳軍一戰,雖然勝負難料,但陳霸先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可不會再孤注一擲。
畢竟贏了沒啥好處,不僅已方損兵折將,而且也沒有多餘的實力再攻打武昌,進而席捲江東了。
可若是輸了,那就完蛋了,所以這裡面存在的風險實在太大。
和吳軍一戰,實在是風險大,收益小,得不償失!
不過陳霸先也有辦法,此策既能挽回楚軍計程車氣,還能堵住孫權之口。
那就是讓孫權去說服吳軍退兵,或者說服吳軍來降,畢竟你孫權不是吳國的二公子嗎?
二公子,主公以下第一人!
在吳國,孫策老大,孫權老二!
只要孫權有本事能說服吳軍退兵,那陳霸先自然也願意繼續攻打武昌!
只要孫權有本事說服吳軍來降,那陳霸先也願意幫著孫權直接席捲江東!
反之,你孫權要是做不到,那就只能抱歉了!
果不其然,孫權聞言也就此閉嘴了,因為他赫然發現陳霸先說的其實也有道理。
所謂凡事都要靠自己,事實上這一路走來,孫權對陳霸先的幫助也不是太大。
比如在郴縣時,孫權只是拿下了孫瑜、全琮二將和太守陳震,不過包括郴縣在內這些都不過是投名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