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法國的beauier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游捕食的企鵝時,稱其為“有羽毛的魚”。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這些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
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且腳比較短且平。這種特徵配合有如二隻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鍊,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遊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鹽腺可以排洩多餘的鹽份。
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作望遠整合使之產生望遠作用。企鵝是一種鳥類,因此企鵝沒有牙齒。企鵝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以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牙齒。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看見它們。
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它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佈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
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巖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儘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種群分佈企鵝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7種或18種,多數分佈在南極地區,在炎熱的非洲大陸南非旅遊城市開普敦也有企鵝。而其中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分佈在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的分佈則更接近赤道。
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兩種,豹斑海豹,只要企鵝下水,它就會快速游過去,吃掉企鵝。最可怕的莫過於海豹了,一隻豹斑海豹一天可吃超過15只的阿德利企鵝,但它通常是捕捉較弱或生病的企鵝。
大賊鷗和南極大韄,它們會伺機殘害未受保護的企鵝寶寶,海獅、海豹、虎鯨等也會對企鵝產生威脅。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56度,西經80度。
我們沿著南極圈往東航行,於9月份到達澳大利亞。1523年9月8日澳大利亞的村落髮現鴨嘴獸,細長嘴。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
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由於鴨嘴獸數量較少且分佈較小,故暫未發現亞種。鴨嘴獸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
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它通身長滿柔軟的皮毛,像一層上好的防水衣,嘴巴極寬扁,像面具一樣裝在腦袋上,形似鴨嘴,質地柔軟,似皮革一般,上面佈滿神經,能像雷達掃描器一般,接受其它動物發出的電波。鴨嘴獸仗著這一利器,在水中尋找食物和辨明方向。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佔體長的14,在水裡游泳時起著舵的作用。鴨嘴獸是極少數用毒液自衛的哺乳動物之一。
毒素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發現,例如:海星、海葵、蜘蛛、蛇和蜥蜴。這83種不同的毒素基因可以歸類為13個不同的基因家族。這些毒素的不同組合,可能會引起炎症、神經損傷、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等症狀,令人死亡。在野外遭遇鴨嘴獸,絕不能掉以輕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鴨嘴獸棲息在河流、湖泊中,平時喜穴居水畔。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汙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大多時間都在水裡,是游泳能手。
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游泳時,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後肢掌握方向,捕食一些生活在河中的小的水生動物,靠電訊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
鴨嘴獸是夜行性生物,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冬季不活動或冬眠。
鴨嘴獸喜歡吃一些小的水生動物,如昆蟲的幼卵、蝦米和蠕蟲,通常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但是鴨嘴獸沒有哺乳動物般尖利的牙齒,每次在水中逮到食物,先藏在腮幫子裡,然後浮上水面,用嘴巴里的頜骨上下夾擊後才大快朵頤。
鴨嘴獸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分佈範圍編輯鴨嘴獸僅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小鴨嘴獸鴨嘴獸為哺乳動物,雖然母體也分泌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床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面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帶毒的產蛋哺乳動物。
春季是鴨嘴獸生兒育女的季節。到了繁殖期,成年鴨嘴獸會在河岸上用前腳上的寬指甲挖一個特殊的洞。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澗穴,用溼草鋪好,裡面有一個或多個小巢。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
鴨嘴獸將卵產於巢內,每次2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經過兩個星期的孵化,小鴨嘴獸誕生。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靠母乳餵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2歲多便算成年,壽命一般為1015年。
由於鴨嘴獸能像爬行動物或鳥類般產卵;卵孵出後,又能像哺乳動物般餵奶水給幼仔,這違背科學家們已有的對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劃分。經過多番爭議和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得出結論:這種奇異的生物屬於“onotrees”家族,即“卵生哺乳動物”。這種動物代表著從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的一個環節。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12度,東經139度。
1523年9月23日澳大利亞的村落髮現樹袋熊,樹上生活。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a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drink”。
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北部考拉體型資料:
雄性頭體長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頭體長為68厘米、重量5.1公斤。
南部考拉體型資料:雄性頭體長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頭體長為72厘米、重量8.5公斤。
一般來說,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
樹袋熊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佈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恆定,下雨時可以避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
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援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
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樹袋熊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長時間坐在樹上,平衡感極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於處理他們的特殊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下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科學家發現了公無尾熊(又稱考拉、樹熊)可以發出超低音的秘密,他們的發音器官與眾不同。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有袋類動物,分佈澳大利亞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白天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他們幾乎從不下地飲水,因為從桉樹葉中能得到足夠的水分。它們的肝臟十分奇特,能分離桉樹葉中的有毒物質。
因此考拉的睡眠時間很長以消化有毒物質,每日需睡眠17~20小時,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採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