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鋒抬起頭,一個三十歲上下的男人站在桌旁。白大褂,金絲眼鏡,鏡片後的神色,藏著幾分不太容易讓人察覺的傲氣。
胸前銘牌:省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趙康平。
就是上次劉啟明主任手底下那個,對他的操作不怎麼感冒的學生。
“我是。”陳青鋒放下了手裡的餐具。
“你那個鋼筋貫穿傷的病例報告摘要,我看過了。”趙康平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語氣不鹹不淡,卻有種在評價一件有那麼點兒意思,但毛病也不少的展品的感覺。
“手法,很大膽。”
“不過,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援。臨床風險評估,也顯得過於樂觀。”
“這種個案的成功,偶然性太高,不具備普遍推廣的價值。”
他說話不快,字字清晰,帶著一種上位者對下位者的習慣性考量。
陳青鋒沒吭聲,就那麼平靜地看著他。
趙康平似乎對他的這種沉默有點兒不太適應,眉頭幾不可察地動了動。
“下午你的報告,我們劉主任也會過去聽。”
“希望你能給出更詳盡的資料,把那些超常規操作的理論依據,解釋清楚。”
“我們搞醫學的,不能光憑一腔熱血。要對病人負責,更要對科學負責。”
說完,他略微點了下頭,算是打過了招呼,轉身便走了。
陳青鋒看著他的背影,沒什麼特別的反應。
他清楚,這不過是個開胃小菜。
下午,輪到陳青鋒上臺。
他沒整那些花裡胡哨的PPT模板,背景乾乾淨淨,只有幾張關鍵的術中圖片,幾個核心步驟的簡略圖示,還有最重要的資料對比。
講的,還是那個鋼筋貫穿傷的病例。
但這一次,他往裡頭摻了不少從林墨白筆記中悟出來的,關於創傷修復、組織再生引導的超前想法。
雖然他都用現代醫學的術語重新包裝了一遍,可那字裡行間透出來的那股子對人體自愈潛能的極致挖掘,對傳統手術禁區的公然挑戰,還是讓臺下不少人聽得心驚肉跳。
“……透過對創傷區域進行精細化的血供調控,以及特定生物活性因子的微環境誘導,理論上可以最大限度啟用組織自身的修復潛能,縮短癒合週期,減少併發症……”
他語速不快不慢,聲音也不大,卻清清楚楚地傳遍了整個會場。
臺下,慢慢地安靜了下來。
一些原本低頭刷手機的,也把頭抬了起來,多了幾分專注。
坐在前排的劉啟明,眉頭一會兒舒展,一會兒又鎖緊,手指頭無意識地在扶手上輕輕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