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可以看見帝國非常的支援歐洲諸國和韃靼金國開戰,哪怕是奧斯曼帝國不想打了,帝國都是逼著他們打。
其實韃靼金國一直尋求過停戰,他們也不想打了,這都佔領大半個歐洲了,他們也想要緩一緩。
奈何,歐洲諸國在大唐的逼迫下,繼續和他們打啊。
歐洲,必須處於混戰之中!
而目的,自然是為了未來的歐洲本土化做準備!
現在的大唐在歐洲地區的戰略佈局,其實就和當年的扶桑列島一樣。
如果從純軍事角度去看,直接平推歐洲一點問題都沒有,陸軍甚至都可以放出豪言,一年就殺進歐洲,三年徹底平復。
這個一年和三年時間,其實計算的並不是打仗的時間,而是行軍時間……
但是,打仗打贏了,軍事佔領了有個屁用。
那破地方哪怕是混戰這麼多年了,也還有幾千萬的人口呢,這麼多人你讓大唐帝國咋辦,全扔大西洋餵魚啊,這可不行,大唐的國際形象一直都是仁義為主,絕不會幹這種破事的。
所以只能是等!
這種大局下,第三次西征也就一年又一年的拖了下來,為此帝國上層,尤其是那些內閣官員們還不忘安慰陸軍:這個西征歐洲嘛,肯定是需要耗費大量彈藥的,現在彈藥又這麼貴,但是如果等個十年八年的,技術條件上來了,彈藥價格自然也就更便宜了,到時候你們陸軍打起來也就更方便嘛。
何必急於一時呢!
對此,陸軍的高層也是相當的無奈!
為了解決歐洲問題,不少陸軍將領都是提出來了所謂的歐洲遷國計劃了,那就是打下歐洲之後,把當地土著一股腦遷移到非洲去。
但是,幾十萬百來萬的遷移還行,哪怕是幾百萬人勉強也能做到,但是幾千萬人遷移個屁?
當然了,要是你們陸軍出錢,內閣肯定沒意見的。
帝國在歐洲地區施行的政策,在印度這邊也是差不多。
那就是除非情況適合,否則的話帝國是不會進行軍事佔領的,帝國寧願讓這些土著們自己繼續玩。
對於卡羅王國也是如此!
來打它可不是為了佔領,純粹是為了武裝拉練和測試新槍,順便換個國王,至於其他的,那也就沒有其他的了。
為了更好的試驗新型步槍的效能,這一次田勤雲是不顧炮兵相關將領的反對,直接拒絕了炮兵部隊搞什麼三十分鐘的炮擊準備。
開什麼玩笑,真讓第十八師的第十八炮兵團來一個三十分鐘的炮火轟炸,再加上幾艘炮艦上面的火炮,能把整個卡羅城炸成廢墟。
這樣那裡還有步兵什麼事啊!
所以,田勤雲這准許了一個炮兵連參戰,主要還是為了打掉土著軍隊裡的一些前裝火炮。
至於剩下的,交給步兵去解決。
不過炮兵部隊也是好惹的,雖然他們無法改變田勤雲的決定,但是他們卻是可以自己決定由那個炮兵連參戰。
於是乎,戰鬥開始前,第十八炮兵團把他們的重炮連拉了上來!
看到這六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田勤雲少將有點無語,而幾個步兵團的團長們更是直接罵娘了
你麻痺的,你們炮兵都爽了一路了,這都最後一仗了,你們竟然還不放手!
打個土著的小土城而已,你們竟然把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彈炮給拉上來,還要不要臉啊!
這玩意是這些土著能抗住的嗎?
這些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彈炮,同時是最新列裝的新型火炮,由北方武器公司研發生產,陸軍定型為四零式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
這玩意一開始就是作為師旅等部隊的支援火炮而研發,為了跟上部隊的機動速度,所以對重量控制的非常嚴格。
四零榴彈炮,口徑一百五十毫米,戰鬥全炮重二點三噸,十一倍身管,採用大仰角發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六千米。
這也是大唐陸軍裡重量最輕的一門一百五十毫米火炮了。
其他幾款,都是屬於重炮了。
比如現役的主力三三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身管達到二十三倍,全炮重量五噸多,而且行進的重量更多達到了七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