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後的翰林院根據內閣以及軍事各部,分別設立各科,比如有吏科、稅科等。
不過雖然名字相同,但是和內閣和樞密院的只能自然是不一樣的,這各科的職能只是審讀各部提交上來的奏摺,歸納重點以便李軒批閱奏章。
而傳統的起草詔書等職能也是依舊。
如果用後世的角度去看,那麼這個改編後的翰林院,實際上就是秘書機構。
這種秘書機構看上去沒有實權,但實際上權力相當大,發展起來後和內閣分庭抗議也不為所。
所以從一開始李軒就是對這個翰林院進行了極大的限制,翰林院的各科科長,其上限就是四品,任職不得超過五年,不得連任,到期後外調地方任職。
他需要的只是一群秘書而已,頂多就是還有利用這個翰林院培養後續內閣大臣而已,可不是想要弄出來一群新的‘閣老’來。
翰林院的改制,只是大唐官制改革過程中的一個小波瀾而已,實際上大唐王朝的官制幾乎三天兩頭就要改一遍,以適應越來越龐大的大唐王朝。
李軒和文官們忙著做政治上的準備時,軍方的將軍們也是沒有閒著,他們在為渡江而做準備。
要安全的渡過瀾江,難度可不小!
這河對岸可是有著好幾千明軍呢,哪怕他們都只是一些炮灰,但是也足以給大唐新軍的渡江造成大麻煩的。
為了避免任何的意外出現,王單旭和郝柏年等將軍們是極為的謹慎,已經是連續好幾天在忙著準備渡江計劃了。
經過多天的討論後,這些將軍們最終是同意了郝柏年提出來的渡江方案,那就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分兵渡江。
當李軒看到他們遞交上來的方案後,一時間也是有些猶豫不決了。
郝柏年的這份計劃,看起來好處很大,他們是準備分兵從北側渡江,瀾江渡口這邊為中軍所在,正面渡江並牽制明軍主力,同時派遣第一步兵營、第二步兵營和第一混成等絕對主力以及其他輔助部隊組成的主力兵團從三號渡口渡江,而他們渡江後直接切斷興泉府城和瀾江渡口處明軍的聯絡以及他們的退路。
避免瀾江東岸的明軍看到大唐新軍渡江後,撤退到興泉府城死守。
是個,這個作戰方案的核心並不是渡江,而是包圍殲滅明軍殘兵,併為後續攻打興泉府城打下基礎。
避免好不容易渡江後,還要面對一個堅城!
但是這樣一來,風險也就加大了,上一次明軍自己就是分兵進攻了,難道他們不會有所防備。
如果被明軍伏擊了從三號渡口過江的主力,還不如直接從瀾江渡口這邊正面強渡呢。
這個作戰方案,有些冒險,一時間李軒也是難以抉擇!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