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豔豔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
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
蕭瑀道:“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
菩薩道:“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
蕭瑀道:“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
若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
又問道:“何為要錢?何為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瑀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瑀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菩薩欣然從之,拽轉步,徑進東華門裡。
黃門官轉奏,蒙旨宣至寶殿。
見蕭瑀引著兩個疥癩僧人,立於階下,唐王問曰:“蕭瑀來奏何事?”
蕭瑀俯伏階前道:“臣出了東華門前,偶遇二僧,乃賣袈裟與錫杖者。
臣思法師玄奘可著此服,故領僧人啟見。”
太宗大喜,便問那袈裟價值幾何。
菩薩與木叉侍立階下,更不行禮,因問袈裟之價,答道:“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
太宗道:“那袈裟有何好處,就值許多?”
菩薩道:“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吞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聖之妙。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
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仙娥織就,神女機成。
方方簇幅繡花縫,片片相幫堆錦簆。玲瓏散碎鬥妝花,色亮飄光噴寶豔。
穿上滿身紅霧繞,脫來一段彩雲飛。三天門外透玄光,五嶽山前生寶氣。
重重嵌就西番蓮,灼灼懸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攢頂間一顆祖母綠。
雖無全照原本體,也有生光八寶攢。這袈裟,閒時折迭,遇聖才穿。
閒時折迭,千層包裹透虹霓;遇聖才穿,驚動諸天神鬼怕。
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闢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與日爭紅。
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聖。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
照山川,驚虎豹;影海島,動魚龍。沿邊兩道銷金鎖,叩領連環白玉琮。
詩曰: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效能傳智慧燈。
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淨玉壺冰。自從佛制袈裟後,萬劫誰能敢斷僧?”
唐王在那寶殿上聞言,十分歡喜,又問:“那和尚,九環杖有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