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又想起了幾日之前,李暄在自己面前敢言直諫的模樣。
他眼中的李暄目光無比的清澈,一心一意只為了大明著想!和順天府裡的那群妖豔賤貨完全不一樣!
崇禎感慨道:
“朕常思之,何以我崇禎朝竟無李暄這般人物?其恃才而不矜,秉忠盡瘁,以江山社稷為重,置生死於度外,若得此等股肱之臣,何愁王業不興?縱十常侍復生,趙高再世,朕亦當為大明之光武!”
王承恩在一旁拍馬屁:“陛下所言甚是!實在是太可惜了!不過還好有太祖在,李暄雖說遠在洪武朝,卻也能為陛下所用。”
提起這事兒,崇禎轉頭左右看了看,確定朱元璋不在之後小聲抱怨:
“哎!皇祖未免過於乾綱獨斷,明既有李公這般經天緯地之才,何苦逼朕行那等折節之事?”
“大伴啊,依卿之見,李卿當以何良策助朕制衡東林黨眾?”
王承恩聞言思索了片刻,道:
“臣慚愧,實在是想不出來,不過李暄其人若真如陛下所言的那般偉岸,想必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擺平東林黨!解大明燃眉之急!”
“你這話真是說到朕的心坎上了!皇祖做事情沒臉沒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果是李暄的話,定能提出比皇祖更好的計策!朕真是迫不及待想讓明天的太陽快些升起來!”崇禎不由如此感嘆,也不知道為什麼,李暄的形象在他的眼裡莫名其妙就愈發變得高大,甚至與諸葛亮重合在了一起,而後,他更是幻想了起來:
高風亮節,忠貞不渝的李暄乃是崇禎朝的首輔,他不懼一死,一上任就彈劾東林黨的種種罪行,然後和張居正一樣,提出了種種變革之策。
而他,崇禎大帝,採納了李暄的計策之後不僅掃清了禍國殃民,可尾大不掉,盤根錯節的東林黨,肅清了朝綱,更是收拾了邊鎮那些擁兵自重的總兵,將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然後揮師北上,御駕親征,如唐太宗文皇帝那般,將不服王化的女真逆賊趕盡殺絕!
最後,李暄功成身退隱居鍾南,而他威懾寰宇,重現漢武唐宗之榮光,被瑟瑟發抖的蒙古人尊稱為天可汗。
“哈哈,哈哈哈。”
想著想著,崇禎就忍不住笑了起來。
而與此同時。
利用系統從紫禁城消失的朱元璋並沒有回到洪武朝。
而是瞬移到了順天府外,數萬災民的聚集地當中。
“黃老爺!”
劉文一看見朱元璋就激動地跪了下去。
朱元璋道:“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到你們為咱辦事的時候了。”
劉文立刻精神了起來,擲地有聲地道:“請黃老爺吩咐!無論是什麼事,我劉文,都不會眨一下眼睛!”
在劉文附近的一些壯漢聽見了朱元璋的話,十分自覺地跪在了劉文的旁邊:
“俺也一樣!”
朱元璋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心裡暗暗道:若是崇禎那臭小子也能有這麼聽話就好了……
“蔣瓛。”朱元璋忽然扭過頭,問:“你覺得咱這樣做,真的好嗎?咱總覺得有些對不起崇禎那臭小子。”
蔣瓛嘴角抽搐個不停,怎麼每次都拿這種送命題考自己?
他硬著頭皮說:
“陛下如此做也是為了崇禎帝好,正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崇禎帝日後會理解陛下。”
朱元璋一言不發,面無表情。
蔣瓛額頭上頓時冒出汗珠,朱元璋這哪是覺得愧對崇禎啊,分明就是想找一個,能把自己行為合理化的理由。
就像是要造反的時候,總是會舉一個“清君側”的大旗一樣。
於是蔣瓛連忙改口道:
“崇禎帝讓陛下垂詢李公,陛下秉天意而用李公良籌,此乃順天應人之舉!聖心燭照萬里,焉有纖毫之失?”
“再者說,陛下乃大明太祖高皇帝,有著開天闢地之尊,聖諭煌煌即天命昭昭!豈有奉天承運之君,反受後世子孫掣肘之理?”
“依臣愚諫,錯的乃是崇禎帝!他今日敢僭越綱常悖逆陛下之言,來日豈不就敢視皇明祖訓於無物?所以哪怕是削廟號,黜享祀也不足為過,而陛下僅僅是以這等方式小懲大誡,已是天恩浩蕩!”
朱元璋聽見這話總算是露出了滿意的神色,頷首道:
“沒錯,是這麼個理,大明都是咱打下來的,咱何必處處徵求他的意見?他只要當好阿斗,看著咱中興大明便可,哪來這麼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