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穿越之逍遙詩仙 > 第11章 相府深談

第11章 相府深談 (第1/2頁)

推薦閱讀:

“臣參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李弘這次到李府來,與李仁之前所見到的不同,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氣。

李老爺小心翼翼的把太子迎進了門,起先李弘還是裝著一副嚴肅的樣子,可見到了李仁之後就越發的忍不住了。

笑嘻嘻的和李仁勾肩搭背,一路上有說有笑的樣子,李老爺雖覺得不妥,但是太子高興,他也不好多說些什麼。

家中的主子和下人都有些差異,包括老爺自己真不曾想這個兒子是什麼時候與太子交好的,看這樣子兩個人熟識且有一段時日了。

李府內人多眼雜,李仁帶著李弘去了自己的小院兒。

“今日怎麼有空出宮了?”李弘正要跟李仁提起這事兒,興致沖沖的解釋了一遍。

李仁突然間便想到了什麼。“那正好我們今日一同把那東山那塊地買下來了。事不宜遲到時能趕上今年的秋收。”李仁說著就拉著李弘出了府。東山本是一片荒地,在京城郊外不值什麼錢,李仁只不過花了200兩銀子便買下了一片大荒山。

不過這些在李仁的眼裡可全都是寶貝。東山土壤肥沃並不是表面那樣的荒蕪。李仁便撿了這個便宜。

李弘和李仁兩人一人扛了一把鋤頭,站在東山的半山腰,李弘放眼望去,不由得心涼了一半。這烈日當空,李仁竟然拉著他來這,還不讓別人幫忙,李弘要哭的心都有了,他堂堂太子有一天竟淪落到親自扛起鋤頭鋤地。

李弘笨手笨腳的,李仁卻是一點也不嫌棄,他自是知道李弘從小養尊處優的。李仁帶李弘來東山也並不是給他找苦,主要是想增強一下李弘的體質。

在李仁的帶領下李弘掌握了這鋤地的技巧,又開始埋頭苦幹起來,三個時辰之後,李仁的腿都有些打顫了,他背後的面板曬得很生疼,就更不用說李弘了,兩個人誰也沒停下來,一直到了日頭西落,兩個人像一團爛泥似的,躺在這地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

李弘雖是手都被磨出了泡,身體也是累到了極點,可還是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

從那日以後李弘一有空就被李仁拉著來這東山鋤地,整整一個荒山,兩個人沒假以他人之手,把這土翻了一個遍。

李弘十分驕傲,眼睛裡放著光,看著這片自己一寸一寸鋤出來的地,不由得熱淚盈眶。

李弘心裡感嘆他再也不用鋤地了,這一個月讓他記憶猶新。李弘暗暗發誓他以後再也不亂說話了,要三思慎言。自從李仁發現了李弘有幹活的潛質之後,大事小事都拉著李弘一起去,某人變成了李仁的苦力。什麼髒活累活苦活全都是李宏來。

李弘現在完全沒有一點太子的架勢,很多時候他竟然都下意識的自己幹活,宮女們有些無所適從,眾人都稱讚太子賢德愛民。這其中的苦只有李弘自己最清楚了。

李弘扛著三大塊兒小樹苗的都栽在了東山之上,又耐心的給他那些小樹苗都澆了水,日日來看小樹苗茁壯成長,有一種自家兒子養成的感覺。

李仁把這些事全都交給了李弘一人,發現他完成得特別好,自己坐在府裡詳細的寫了一份戰略報告,呈了上去,皇帝非常的滿意,很快就在軍中實行,國家西北的叛亂沒過多久便被平定了,李仁也成了這件事兒的首功,當捷報傳回京中的時候,引得一片譁然,這是唐朝創立以來還是有史的第一回。

唐玄宗收到捷報的那一刻在宮內哈哈大笑,想起李仁這小子很是滿意,“傳朕旨意,李仁平叛西北有功冊封為四品翰林。”宮內大臣雖覺得皇上的封賞有些輕,卻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當之處,要不是李仁還未入朝為官,它的晉封會比現在高上很多。

這訊息很快便傳出了宮,宦官又一次來到了李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李仁小小年紀便才智雙絕,為平定西北戰事,立下了汗馬功勞,朕甚感欣慰,冊封李仁為正4品翰林。”

“小李老爺,恭喜恭喜。”李仁趕緊起身接過聖旨,又打點了太監一番,有些熱淚盈眶,自家兒子有出息了,這還沒到殿試,便已成為朝廷的四品大員,就連他自己也不過區區五品,還是熬了多年。

李仁倒是真沒想到皇帝如此大方,竟真的給了他一個不低的官職,這倒是讓他方便了不少,在李府裡再也沒有人提什麼庶出不庶出的事,現在二少爺可在宮內是紅人兒,皇帝欣賞,又與太子交好這樣的身份和地位又有何人能及?

李府上下對李仁的態度在這陣子也是一改再改,李仁握著聖旨,不由得心情舒暢,李仁也搖身一變成了四品大員,不用從底層爬起來這種感覺讓李仁有些飄飄然,像是走了後門。李仁本以為皇帝的封賞也就到這了。

雖說平定西北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但不能僅僅憑這一項就給李仁無數的風光,這樣朝廷也會失了平衡,李仁自是明白這樣的道理。又賞賜了不少的珍寶器物,李老爺坐在正廳內滿眼放光,家中的女眷也都一樣,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好看的珠寶。

最新小說: 挾天子以令不臣我就是不臣 血之孫吳 我不想成為帝王 明初第一豪強 戰地僱傭兵 快穿之打臉女配 穿越南唐之帝王霸業 穿越之逍遙詩仙 三國:孫策 我要做帝王 重生元末拿到明太祖劇本 極品小書生 大唐:開局李二請我教他造反 元嘉紀事 大明:鄭成功之孫,打造日不落 終極兵魂 某時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暗黑大宋 帝國梟色 風起三晉